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陈伟编辑张译文
15年来,中国etf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创新层次层出不穷。
为纪念我国etf产品问世15周年,11月16日和17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公开发行行业各基金公司联合举办的“十五年十五城市”etf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正式开幕。前两项活动分别在北京和长春举行,分别由华夏基金和工银瑞信主办。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培在工银瑞信基金专题论坛上回顾了行业发展历程,并分享了下一步推动etf稳步发展的具体方向。两家主要基金公司的负责人和高级指数基金经理也表达了他们的见解。
总市值超过6700亿元
“2004年底,中国第一只etf——华夏上交所50etf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拉开了中国ETF市场的帷幕。”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培在讲话中与与会者分享了一系列最新数据。
“截至今年的‘双十一’,中国共有241只交易所交易基金上市交易,总市值约为6710亿元人民币,总市值约为957亿美元。201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总交易量达到7.14万亿元。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etf市场交易量居亚洲第一,市值居亚洲第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etf市场在国内etf市场的份额约占80%。”刘培说道。
刘伟表示,下一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上交所基金市场稳步发展:一是继续扩大etf目标范围,完善etf布局和产品链;二是不断优化基金交易机制,研究推出集合认购机制,优化etf认购安排;三是大力发展etf衍生品市场,推出更多etf期权;第四,继续加强营销和投资者教育,提高产品意识。
随着投资者教育的不断深入,工具性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刘培在讲话中透露,2017年初,上海证券交易所etf市场的参与者只有50多万人,今年达到260万人,是过去三年的五倍。
创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华夏基金特别论坛上,华夏基金总经理李表示,“创新”一直是中国ETF 15年回顾的关键词。Etf产品的开发是复杂的、专业的和技术性的,而创新则更加困难。与技术创新相比,制度创新更加困难。华夏上交所50etf作为中国第一只etf,发行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初始募集规模仍超过54亿元,远远超过同期10亿元以上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募集金额,其成功离不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支持。
在工银瑞信基金专题论坛上,工银瑞信基金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璐在致辞中表示,etf作为一种指数投资工具,具有高效、低成本、高流动性、低跟踪误差的优势。Etf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受到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青睐,而且在深化资本市场发展、促进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工银瑞信将把“改善布局、做大规模、做好品牌”作为etf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
活动期间,许多高级指数基金经理分享了etf的“把戏”。华夏基金量化投资部主任庞亚平表示,etf的作用很简单:一是赎回,二是二级市场交易,三是固定投资,最后是“核心+卫星配置”。“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你都必须坚持长期持有,多思考,多要求,少行动。如果你过度交易,你可能赚不到钱。”
上海证券交易所高级经理朱旭东也分享了他对期权的看法。他表示,期权推出已近五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了期权交易所交易基金。基于华夏上交所50etf的首批50个期权上市首日,共有2626名投资者开户,迄今已有近30万名投资者参与期权交易,增长非常迅速。“参与期权通常有四种策略:一是保险策略,二是增加收益,三是优化资产配置,四是套期保值。”朱旭东还强调,参与期权交易必须选择正式平台,远离非法交易平台。
标题:十五年持“指”以恒 头部公司集结论道ETF新格局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