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92字,读完约8分钟
一位消费者在香港国际机场尝试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功能。
新华社记者吴照片
江苏省东海县清湖镇的女工正在生产和出口欧美布艺玩具。小玩具可以达到赚取外汇和摆脱贫困的双重目的。
照片由张玲(人民的视觉)
浙商银行在金融技术的推动下,创造基于平台的服务,帮助经济和社会发展。图为2017年4月,客户在浙商银行北京分行旗舰店佩戴虚拟现实眼镜,体验虚拟现实环境下的转账功能。
白冰照片数据图片
近年来,普惠金融大力支持美丽农村建设。图为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农村居民住房。
刘浩军(人民的愿景)照片
水电费、物业费、电话费、手机一键通费;买房、买车、创办公司和银行贷款来解决紧急需求;随时随地出国留学、旅游、外汇兑换;养猪、种粮和建造蔬菜温室让保险更让人放心...
随着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三农”、住房、小微企业……享受到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过去的70年里,金融已经进入成千上万的家庭,贷款和外汇,这曾经是“先进的”金融项目,已经触手可及。截至2018年底,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余额为8万亿元;农民生产经营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商业担保贷款余额1064亿元;学生贷款余额1051亿元。未来,普惠金融的资金将继续增加,金融业将越来越扎根。
从你口袋里塞钢?叮咚到你的指尖
移动支付成为主流
我们的记者许佩榆
“来来,就在这里扫!”早上7点,北京胡同口早餐摊的摊主一边熟练地摊薄煎饼,一边招呼顾客扫描代码。
打开手机支付宝或微信,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几秒钟内完成支付。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移动支付。如果有一天商家的网络被切断,他们只能用现金支付。陌生人经常问对方,“你有现金吗?”我会把我的支付宝转给你。
付款方式的改变完全超出了中国人早年的想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普通人手中甚至没有多少现金。194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七年后,为了克服第一套人民币的缺点,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出门一定要带现金,而你的钱包或口袋里装满了纸币和钢铁?,气鼓鼓的,心里踏实。
改革开放之初,银行卡开始进入中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中银卡”;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信用卡“长城卡”,开启了中国信用卡刷卡时代。从那以后,各大银行都推出了信用卡服务。进入21世纪,信用卡消费已经成为主流,卡包逐渐取代了钱包。信用卡、借记卡、储值卡...都装在小卡片袋里。
如今,钱包和卡包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手机成了人们外出最重要的必需品。19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当时,没有人认为这家公司可以改变中国人的购物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支付习惯。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一个网通”。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开通了网上银行服务。“网上银行+网上购物”共同推动了支付方式的创新。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无论是买电影票、支付水电费,还是支付实体店的费用,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蚂蚁金服总裁胡小明表示,如今,每四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使用支付宝,这已经成为中国民生服务的第一个入口。
从现金支付到信用卡支付再到移动支付,背后都有不断升级的金融技术和创新的金融服务。去年双十一期间,全网移动交易规模达到2942亿元,移动交易在全渠道交易中的比重跃升至93.6%。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支付方式,领先世界。
从外汇短缺到世界第一
人们使用外汇更方便
我们的记者邱海峰
1987年,去日本留学的尹强带着护照来到当地中国银行的指定窗口,办理了复杂的外汇兑换手续,外汇只够短期的基本生活需要。谈到这段经历,他现在是一名大学教授,他感慨万千:“当时国家鼓励出国留学,但由于外汇短缺,外汇很难兑换。我记得换了以后,银行也盖了章,就是说这张护照已经换成外汇了,不能再换了。”
今年8月,新婚的袁莉莉选择去日本度蜜月。出门前,她在手机上下了订单,到达机场后直接去网上外汇兑换点兑换了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的日元。“在国外兑换外汇很方便,额度增加了,渠道也多了,基本上可以马上兑换拿走。有了支付宝、微信和银联卡,就不用担心在国外花钱了。”在这次蜜月旅行中,袁莉莉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使用外汇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处于短缺状态。1952年底,外汇储备只有1.08亿美元,1978年底只有1.67亿美元,居世界第38位。从1979年到1989年的11年间,外汇储备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年份的规模仍不超过50亿美元。在外汇储备紧张的情况下,个人购汇受到很大限制。
有一次,为了增加外汇,国家还发行外汇兑换券让外国人入境,在他们手中兑换外币。这种外汇兑换券相当于一张优惠券。有了它,你可以去北京友谊商店和其他特定的地方购买进口和稀缺的商品。有一段时间,任何人只要能拿到一些外汇兑换券,在友谊商店买一台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和缝纫机,买两件时髦的衣服,或者即使买不起大的,也可以进去看看,这被认为是一张特殊的脸。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2006年底超过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自2007年以来,个人结汇和购汇的年度便利额度统一提高到相当于5万美元。在限额内,可以直接在持有有效身份证明的银行办理。如果超过便利额度,也可以在银行办理,凭有效身份证件和活期账户下的真实性证明。
如今,外汇兑换券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个人兑换额度和便利性也大大提高。进口商品在中国随处可见,中国人再也不用担心用外汇了。
从“还钱给银行”的不安到“先上车后补票”的平静
贷款有助于实现和平生活的梦想
我们的记者许佩榆
去年年底,北京居民梁璐还清了抵押贷款。此时,这家人已经在这个明亮舒适的三居室和两居室公寓里住了10年。“如果当时没有住房贷款,也许老房子里还是人满为患。”沈很有感情。
2008年,梁璐看中了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栋商品房。“房子的位置、格局和朝向都很好,是我心中理想的家。但我们的储蓄有限,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借钱。”起初,当我的家人听说我需要100万元的贷款时,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我怎么还能得到它?但是梁璐决定买下这套房子,并在年底搬进新房子。现在,梁璐的儿子已经计划购买一套两居室的小公寓作为婚房。
“我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奢侈品的地方……”住房曾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1985年4月9日,中国建设银行深圳海斯分行完成了第一笔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贷款总额10500元,这是贷款购房的第一步。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从传统的住房分配向住房货币化转变。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新政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全面启动。
按揭贷款,一个新生事物,正在冲击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从“还钱给银行”的不安到“先上车后补票”的平静,金融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帮助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通过贷款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从2008年到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3万亿元增加到21.9万亿元,约占家庭部门贷款余额的一半。截至2018年底,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8.7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5.75万亿元。
随着金融服务的改进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利用贷款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以优惠贷款支持创办小微企业;建设蔬菜大棚,帮助发放扶贫贷款;被大学录取但付不起学费,并且有学生贷款担保...金融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及时雨”的角色。
标题:接地气,金融飞入百姓家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