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5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蒋
在以“效益”为核心的传统金融机构和以“效益”为核心的新金融技术公司的创新过程中,两者的融合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日前,在由金融类书籍主办的第二届银行业创新与金融技术融合高峰论坛上,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提到了上述观点。
中国金融协会副秘书长、前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主席杨再平表示,现在不使用金融技术的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消亡。新技术和金融的结合将形成一个“转基因”的金融机构。
上海华瑞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孙忠东指出,银行面临着海量互联网场景、数字化能力不足、决策缓慢和效率低下等问题;缺乏对接互联网场景的方法和工具,经验贫乏,风控模型研发缓慢。
金融技术一直在做的事情是“通用的”,但问题是从“通用”到“有益”的发展受到限制。传统金融重“惠”,光有“普”是不够的小额信贷网络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叶伟指出,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一般”走向“效益”。
闪存银行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信息官李浩认为,金融技术和银行业之间的合作正在走向成熟。首先,在用户层面,双方已经进入了从追求高效客户到追求用户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即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早期,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不断释放,双方的合作更加注重如何高效地获得客户。现在,随着行业从增量市场向股票市场的过渡,双方的合作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时代,双方都在追求如何进一步提高业务效率、客户体验和优化成本。
第二,在制度层面,双方的合作模式已经从松散的合作转变为“你有我,我有你”的深度合作。在早期的合作中,金融机构更多地将金融技术公司视为合作伙伴,即渠道,而金融技术公司承担了金融机构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角色。现在,双方的合作更多的是将金融技术内化为金融机构,即“有我就有你”的深度合作,从而实现服务升级。
李浩还指出,开放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虽然银行提供的服务是很多元的,但在现有模式下,用户更信任场景和渠道。如何将用户的信任从场景和渠道转移到银行自身,进而带来更多的交叉销售和更深层次的用户价值挖掘?一个解决方案是让用户与银行相互信任,更多的是建立在面对面的视角上。由此带来的金融技术机遇是,在确保监管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用技术挖掘出更多的线下场景,让更多的非网点实现网点化,成为银行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联系人。这是一种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方法。
金融技术公司授权银行的进展如何?广发银行零售业务前首席风险官王玉海发现,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被赋予了权力,并被停在了“给人一条鱼”的水平。赋予金融技术权力必须有一条新的道路,可以概括为“教人捕鱼,教人捕鱼”。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亮表示,还有另外一种整合双方的方式,即银行直接投资金融科技公司。他以美国五大银行为例,说明投资金融技术的情况,其中支付结算机构所占比例最高。
对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金飞金融科技高级合伙人潘静认为:“我们发现,在中小银行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和自身对人才吸引力的限制。这些中小型银行在风险控制和大数据领域,很难吸引足够的人才来提供他们想要的服务和能力。”
“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从更具前瞻性的角度出发,从银行的角度考虑整个业务计划,从最终业务和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为银行提供一个有基础的、可行的、能够支持长期发展的解决方案。帮助银行进行能力建设。”
在金融技术的后半部分,将如何调整客户获取和风险控制?小营科技金融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指出,在金融技术发展的早期,有些是伪金融技术,最终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被淘汰。“下半年才刚刚开始”。要让金融具有包容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消费金融首席数据决策学家董祥桓认为,客户获取和风险控制等方法、模型和数据采集系统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但会逐渐出现一个问题,即消费者保护和隐私保护。在后半部分,这个话题将得到更多的考虑。
标题:银行创新与金融科技融合正走向成熟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