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2字,读完约5分钟
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杜)9月7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9.28亿吨,占1949年世界钢产量的不到千分之一,到2018年占世界钢产量的一半。中国已经从一个弱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钢铁工业大力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为人民谋利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回顾历史: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从一个钢铁生产弱国变成了世界第一
中国钢铁协会会长高向明说,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中国的钢铁工业是随着新中国的繁荣而发展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还不到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钢铁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全球性大问题。党和国家把钢铁工业作为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的重大战略支撑,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据高向明介绍,“一五”期间,国家对156个苏联援助项目中的近一半进行了钢铁投资,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粗钢产量超过3000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居世界第五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1996年,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国家。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超过数亿吨,2013年超过8亿吨,2018年超过9亿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50%。到2018年底,中国已经生产了121.8亿吨钢。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已生产114.6亿吨。从2006年钢的净出口量到2018年底,钢的净出口总量相当于7.1亿吨粗钢,中国70年用钢总量为114.7亿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钢铁产量的增长、品种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钢铁人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高向明说道。
中国钢铁协会顾问吴锡纯感慨地说,没有这些钢铁,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也不可能从1949年的8.3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9平方米。没有这些钢铁,就不会有近60%的城市化率。没有这些钢材,就没有13.1万公里的铁路,特别是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48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和14.3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不可能超过6000公里,民航机场不可能超过230个,每年生产2900万辆汽车也不可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电器、建筑机械、发电和变电站设备制造商。
展望未来:中国钢铁智能制造“五化”发展的帷幕拉开
展望未来,钢铁工业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建设更高水平的钢铁强国,任重道远,需要不懈努力。
“目前,我们必须重视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加快工业集中度的提高。组织结构调整是中国钢铁工业各种结构调整中最全面、最根本的调整。现在是把产业布局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提高产业集中度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起来的最佳时机。”吴希春认为。
近年来,智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对产业发展、分工以及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式和商业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我国钢铁行业智能钢铁制造的发展,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会上发布的《中国钢铁智能制造发展展望——梦工厂面向钢铁未来》认为,当前集成先进设备、先进材料和先进工艺的工业制造技术,以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数字双胞胎、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智能技术群,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将形成推动钢铁智能制造发展的“三驾马车”。其快速发展将给钢铁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智能钢铁制造“五个转变”(智能环保、智能制造、绿色产品、生态产业、人文企业)的发展,推动智能“钢铁未来梦想工厂”的逐步实现。
报告称,到2035年,钢铁智能制造将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和环节将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产业链协调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将实现设计研发、集约化生产、绿色环保和管理现代化的创新能力。
与会专家认为,钢铁行业应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机遇,将智能融入钢铁生产经营决策过程,实现“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标题:70年我国钢铁工业之路:从生产弱国到世界第一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