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05字,读完约8分钟

“有更多的工作,但更容易。”这是《金融时报》记者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采访时经常听到的感觉。从县政府到地方金融机构,到普通农民,每个人都一致反映,工作量确实比以前大,但工作更容易推进。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是什么让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成为可能?当地宣传部负责人说了一句话,普惠金融在兰考扎根,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了人们创业的热情,帮助农村高效治理。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包容性金融贷款有助于实现“机器替代”

兰考县古阳镇繁昌村的村民朱维芳每天都眨着眼睛,想着要开始工作。从早上7: 00到晚上10: 00,可能一直到凌晨1:00或2: 00比较忙。她在网上接受订单,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字体,将其转换成适合古琴的字体(通常是篆书),然后放入机器模具中制作样品,用激光雕刻技术雕刻古琴。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朱维芳已经熟悉这份工作了。"一点也不累,这台机器能一直跟上工作进度."她指着家里的两台机器说:“我要开始在我的后院工作,同时我可以为我的孩子做饭和照顾老人,我不会拖延。”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两年前,朱维芳并不轻松。她和丈夫徐二帅必须手工完成所有的程序。在后院的小作坊里,夫妻俩坐了十几个小时,尽管如此,他们每天最多也只能完成一百件。如果家里还有其他事情,工作量会大大减少。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现在我的两台机器非常有用。”朱维芳说:“我们在电脑上设计字体,其余的交给机器。”准确省力,关键效率高。它每天可以轻松完成400多件作品。”按照每10元的平均价格,这对夫妇每天的收入超过4000元。朱维芳增加了新的第三台机器,并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它。据说这台新机器效率更高,每天能完成300件。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我们都知道“机器替代”更有效。然而,推迟着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2017年前,徐二帅一家数了数各种收入,如雕刻贝壳、种田等,年收入不超过7万元。此外,还有一个孩子在家上学,这是用钱的时候,所以一年到头都存不了多少钱。想要贷款,却需要抵押品和公职人员的帮助担保,这对徐二帅的家庭来说并不容易。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这种转变发生在2017年。当时,银行去村里宣传包容性金融政策。在村里的普惠金融服务站听完讲座后,徐二帅立即提出了贷款申请。两天后,银行职员上门进行“家访”。不到一周,他们以6.75%的年利率发放了7万元的贷款,一下子解决了他资金周转的困难。拿到贷款后,徐二帅夫妇花了5万元买了加工机,去广东学习了几个月,开始了机器雕刻业务,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不到一年,购买一台机器的费用就收回了。"朱维芳兴奋地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我们去年还了第一笔贷款。今年,我们考虑学习一些新技术,我们打算再借一笔钱来买新机器!”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普惠金融贷款已成为农民的“贴身棉袄”

激发徐二帅家族发展的是普惠金融贷款——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推出的“普惠信贷”小额信贷产品。

在兰考,只要农民符合“两无一”(无不良信用记录、无不良习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的要求,就可以享受无条件、不分青红皂白的每户3万元基本信贷。如果信用等级高,限额可能会上升到5万元、8万元,甚至高达30万元。“一次性授信、三年有效期、贷款偿还、循环使用”,年利率不超过6.75% (1.75%加扶贫再融资5个百分点),比正常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3.6个百分点。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农民自己、地方金融机构还是政府工作人员,他们仍然记得过去农民的贷款问题。除了储蓄业务,许多农民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他们的信用记录都是空的,因此很难从信用信息系统中客观地评估他们的信用状况。同时,长期以来,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信息收集困难、成本高、农民不愿意合作、意见大、金融机构因缺乏农民信息而害怕给予农民信用贷款等问题。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这一次,兰考把功劳放在了前面。试验区采用逆向思维,把信用放在首位,变“信用+信用”为“信用+信用”,按照“宽信用、严使用、严使用、激励守信、严惩不贷”的原则发放信用;同时,在当地人民银行的制度安排和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征信”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有时候农民暂时没有合适的项目,我们已经对他的情况做了彻底的调查。这将确保当他有财务需求时,他能够确定信贷额度并迅速放贷。”兰考县政府副主任袁浩解释了实验区的新探索。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让普惠金融贷款成为农民的‘贴心小棉袄’。”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对“贷前”制度进行了点评。“我们提前确定农民的信贷额度,这样如果有开发意愿,就可以随时启动一个好项目;如果暂时没有,我们就不随意贷款。”许表示,获得信贷并实际享受普惠金融贷款的“二无一”农民比例约为20%。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监管者和金融机构把他们的工作放在首位。从全局的角度来看,这种看似“费力”的工作实际上转化成了极大的便利,这使得后续工作按照规则进行,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前端信息统计工作不再仅仅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许提到,在手工审核模式下,一笔贷款的综合审核成本高达2000元。可以说,普惠金融在当时的发展往往是一项“赔本生意”。现在,借助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单笔贷款的边际审计成本大大降低,只有2元。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更大的优势尚未完全显现。兰考打造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普惠”应用,远远超出了收集农民基本信息的范畴。该平台位于公共金融服务领域,向所有金融机构开放。致力于对接各种金融服务资源,提供信用、保险、理财、支付支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功能,打造网上“金融超市”,实现“触手可及”、“人人享受”的金融服务。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截至2019年8月底,“普惠”应用累计下载数超过360万,累计下载注册数(所有地区)超过226万,实名用户超过48万。通过“普惠”应用程序进行的在线有效申请超过20,000份,累计授信和贷款金额超过6.3亿元人民币。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普惠金融真正成为“土地”

更有效的包容性金融支持比金融服务更能推动增长。像徐二帅的家庭一样,有许多利用普惠金融贷款来刺激更大发展的例子。

要打造普惠金融之地,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行业。徐二帅的古琴产业是兰考的一个特殊产业。成源乐器响板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是当地的龙头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企业年产值达到1800万元左右。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融资困难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唐尔发表示:“过去,我们公司靠自己的资金发展。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抵押的,所以很难获得贷款。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大订单不敢接,他们担心找不到亲戚朋友就无法回头,无法按时履行合同。”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随着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中国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中原银行开展宣传和实地考察,推广无担保和无担保贷款。该企业获得了1000万元的信贷额度。很快,这笔钱被用来扩大业务,安装新的生产线,并加强研发。据唐尔发介绍,该公司已投资200万元在中国开发第三代乐器音板,原音板价值数十元。经过改进和创新,音板已提高到每块260元,提高了附加值和生产效率,成为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普惠金融政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政策发挥实际作用的重要起点,也是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工程。事实上,霍阳镇繁昌村的许多家庭和民族乐器作坊在普惠性金融贷款的帮助下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泡桐共鸣板和民族乐器的专业村。全村有乐器企业80家,年产各类民族乐器10多万套,乐器音板和乐器配件10多万套,年产值1.2亿元。安排了1200多名员工,包括400多名周围的工人,这样普通人就可以在附近创业和工作。

“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人们的生活会更好,政府的工作也会更好的发展。

兰考县宣传部部长朱春艳告诉记者:“兰考近年来变化很大。自试验区建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带领我们推进普惠金融改革,我们的日常工作量很大。然而,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利益,他们更相信政策,更积极地回应,但我们的压力较小。此外,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各村建设了普惠金融工作站,既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将普惠金融与基层党建相结合,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了党群服务中心对群众的凝聚力,缩小了党群、政团、干群之间的关系,使普惠金融真正“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联系”了党群的血液,有助于农村高效治理。”

标题:“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