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88字,读完约11分钟

纳雍县华川乡冈干岩红色旅游景区

搬迁后的孩子们去纳雍县的幼儿园学习,融入了新的环境。

纳雍县哨窝镇五个村的村民正在收割西红柿。

纳雍县广场舞比赛在浔通街白水河社区举行。

纳雍县寨乐镇辛格村蔬菜基地的木耳今年大丰收。

中国最穷的人在哪里?贵州,曾经是其中之一:“三日无晴,三尺无地,三分无银。”

贵州最穷的在哪里?毕节,许多人眼中的“穷人中的穷人”,已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

毕节最穷的在哪里?“那韦河”——当地俗语中的纳雍、威宁、赫章三县穷得走不动了。

为了摆脱贫困,我们必须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在毕节的“那韦河”上,人们目睹了一座座大山,感叹扶贫的新故事层出不穷。

“最近几年,如果你很久没吃土豆了,你还是有点味道的!”

“不能去”纳维尔,怎么去?

贵州乌蒙山深秋,多雾多雨。沿着新建的柏油路,汽车绕过高山,穿过森林和隧道,到达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英迪村。

“现在有福了?有高速公路和省道,从县城到这里只有两个小时。在出门之前,汽车不得不开了一整天。当它遇到滑坡时,通常会在路上被困一周。”英迪村73岁的村民李华秀说。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英迪村是布依族、彝族、苗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的著名的深贫困村。村子里有600多户人家位于陡峭的山坡和沟壑的底部,没有生活的希望。

你不能去的原因是路很难走。

李华秀告诉记者当地的一句话:“当你去的时候,天还没有亮,但当你来的时候,天已经在月亮上了。”

村民们长期以来一直靠烧柴烧煤做饭取暖。支持煤炭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每个家庭都无法逃避。在太阳出来之前,你必须出发,背上走几十英里,爬过山脊去运煤。如果我在路上饿了怎么办?带上烤土豆,咀嚼后继续走。当你口渴时,喝山涧。每次我把煤运回家,我的身体都被泥土覆盖着。当我仰望天空时,已经是月亮挂在枝头了。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不能去”,还因为房子太差,住不下。

“老房子?别看它!我真的看不见,太旧了(当地方言,意思是破旧)。”村民孟忠福多次拒绝。

这是什么样的房子?记者走上斜坡,拐了几个弯。他面前是一间布满裂缝的小屋。房子不高,只有2米多一点,两块木板组成了一扇门。窗户不到半平方米,被树木和藤蔓环绕。再仔细看,原来只是简单地用黄土、石头和砖块“拼接”而成,墙上的大孔紧挨着小孔,中间有不同宽度的裂缝。推开门,一股霉气袭来。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我说看不见?中午的房子里没有阳光,但那时候有个家是好的!”孟仲甫说:

“不能去”不仅意味着不能去,不能活,而且也不能吃。

一日两餐,以土豆为主,主食是土豆,蔬菜是土豆。我厌倦了土豆,我再次感谢他们。"今年天气不好,甚至土豆都不够吃。"

至于吃,当地也有一句谚语:“山老,土豆好。”想喝米汤,除非疼痛严重。”。英迪村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土地分散贫瘠。过去,只能种土豆和玉米,村民们几乎不能吃米饭。只有生病时,家人才会得到一些米汤来填饱身体,这是一种特殊的待遇。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唉,当我想起我以前的生活,我的眼泪就会流下来。”老孟的声音很涩。

幸运的是,这种“不能去”已经明显改变了。

道路已经修复,纳瓦耶的大多数村庄都有柏油路和水泥路。山坡上也有连接住户的硬化道路,雨天出门不再是“泥巴”。

建造了又清又厚的砖房。“做一辈子饭,终于不用背煤烧煤了?”.李华秀告诉记者:“新房子通电了,水通了,做饭省了很多事。我以前不敢想!”

如今,老孟“想吃肉就吃肉,想吃白米就吃白米,病了就吃白米。”一些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早年吃土豆时不得不呕吐。“最近几年,如果你长时间不吃土豆,你还是有点味道的!”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没有人想变穷。努力思考,努力工作,让穷人远离!”

“永不离去”的好运是怎么来的?

“没有人想变穷。我以前找不到出路。外人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土地很薄!一块一块小,两三平方米的土地就好。最后,我在山上弄了几块坡耕地,煞费苦心地种了一些土豆和玉米,产量很低,所以我一个人卖不了几块钱。如果你想做一些产业,你没有技术,没有钱,你可以吃的天空。”孟仲甫说: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2016年,得益于纳雍县启动的扶贫产业优化机制,老孟生平第一次开始务农。没钱买小猪?通过政府补贴和银行“优惠贷款”,老孟当年获得了5万元启动资金。不知道怎么加注。县里专门在村里组织了技能培训,村里的农业技术人员手拉手教他耕作技术。老孟记得当他第一次开始务农时,他和他的妻子一天24小时都呆在围栏边上。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效果如何?老孟把记者带到猪圈,指着几只肥猪说:“看我养的猪多肥啊!如果你早一个月来,这个圈子里就会有更多的猪。我刚刚卖了9头猪,赚了很多票。”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吗?"

“有哦!几英亩适合在家种植的土地已经种上了胡椒。我没想到这种辣椒卖的钱比土豆还多,每亩能赚几千美元。这辣椒已经收了,我想租几亩地和各种辣椒。”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市场好吗?”

“不要想这个了?每年都有买家来到村门口,而且价格还不错。”

老孟去年的净收入超过3万块,是几年前的几倍。今年养猪赚了更多的钱,他的收入估计比去年高。“一年三四千,这是以前的梦想。”

有了政策、道路、资金和上门服务,今天的英迪村正在通过养猪、养牛、养鸡、辣椒、栗子和李子来帮助穷人。

2017年,英迪村摆脱了贫困,告别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

在扶贫专刊《陈一玲》的工作报道中,一系列数字记录了英迪村的扶贫足迹

2019年全村种植辣椒400亩,亩产达到5000元;板栗和李树主要种植在退耕还林的坡耕地上,其中板栗400亩,褐李1500亩。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李华秀经常和几个老姐妹一起去村子里晒太阳,补钙。条件好的时候,她死得更多。

“过去,生活很糟糕。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地方,很难吃肉。一辈子都是这样。现在村民们又老又快乐!如果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必须开动脑筋,努力摆脱贫困!”李华秀说道。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日子过得太舒服了,我只想在新的环境下做好我的工作,我愿意回去生活!”

贵州“八山一水一田”,山少地多,人地矛盾突出。如果“一方不能支持另一方”,我们如何摆脱贫困?

跳出大山寻找出路,毕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异地扶贫搬迁开始了。

今年5月,张进入了市。来自纳雍县?凌镇板边街村搬迁至不同地点的扶贫安置点工通街白水河社区。

张薛蝌告诉记者:“事实上,当我第一次听说我要搬到这里,我仍然有顾虑。当我作为一个农民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那里既没有田地也没有小山,我不想吃泥土,更不用说吃东西了?我怕搬来这里住不了。”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有了生活,没有了生计”不会长久。

如何消除拆迁人的疑虑?纳雍县工通街道党工委书记高云介绍说,该县已经为搬迁人员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制定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包括采用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自营职业和劳务输出等。目前,在8250户21398人的拆迁户中,有15516人拥有“饭碗”,实现了多户就业。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张成为了一名社区评论员。他每天从一个家跑到另一个家,宣传国家政策,协调家庭矛盾,敦促爱护环境,宣扬善行。

“我是评论员,相当于过去的老村子。两天前,一些父母玩了小娃。后来,小娃离开了家,也就是我和社区单位领导一起帮忙找到的。”张对说道。

最近,张的工作重点是社区卫生。他沉思了几天,编了一首顺口溜:“农村搬到了城市的头上,不要乱扔烟头,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吴彤的新区就明亮了。”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张说:“原来村里没有垃圾桶。当你进城时,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把垃圾放进桶里的习惯。许多人都记得我的歌。”在他看来,搬迁扶贫不仅仅是为了住在新的楼房里,也是为了工作和改变习惯。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对于未来的计划,记者问:“你有没有想过回到原来的地方?”张直摇头。“我是一名公益评论员,我每个月都有收入。”两个儿子出去工作挣钱,他们的儿媳在社区的学校食堂做饭。大家庭的收入比住在农村的收入好得多?。生活是如此的舒适,我只想在新的环境中做好工作,做好小华的教育,我愿意回去生活!”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生态好,可怜的根被砍掉了?!”

“不准去”的“那韦河”,仍然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参观”。

在村,沂、白、苗乡,尼东关县,纳雍县,杨友松,村委会副主任,有一次他听到记者想了解扶贫情况,他说要先上山。快冬天了。在山里你能看到什么?直到我们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观景台,记者才意识到,环顾四周,山坡上散布着3万多英亩的樱桃林,35公里的采摘小道蜿蜒曲折,着实让记者震惊。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这片樱桃林是一座宝库,它不仅帮助村庄摆脱了贫困,还吸引了人们的喜爱。如果你在二月来,山里会有很多花,而且会更漂亮!”杨友松介绍道。

纳雍县水土流失严重,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你为什么要种植樱桃?

“当时,我们决定无论我们种什么,都必须有利于水土保持,我们不应该‘越来越穷’,让生态恶化。否则,更别说摆脱贫困,你可能无法生活。”杨友松说道。在后来的探索中,他们发现玛瑙红樱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于是他们开始鼓励村民重新种植樱桃。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但是挑战又来了,村民们不愿意放弃种植玉米:“在这座山上,玉米种植得不好,樱桃种植得好!”

英涛村免费发放樱桃苗和肥料,所有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动员。一旦他们失败了两次,如果他们失败了两次,他们只是“驻扎”。一个家庭,十个家庭,一百个家庭...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效益越来越好。现在村子里的每个家庭都种上了樱桃。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八年前开始种植玛瑙红樱桃的赵桂贵尝到了甜头:“过去,荒山荒坡只能种玉米填饱肚子。在重新种植玛瑙红樱桃后,收入迅速增加,村庄里有了柏油路。下雨天,地面上的水清澈舒适!”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由于樱桃收成很好,附近的村庄不能安静地坐着。目前,东莞镇的10个村庄中有9个已经种植了樱桃。

“东莞乡长期水土流失得到根本遏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到76.3%。”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杨洁在樱花树下对记者说:“如果生态好的话,可怜的树根会被砍掉吗?!”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372元,是30年前的60多倍。总减贫人数为1,778户,5,699人,贫困率降至9.61%。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我们已经集中力量在宗溪河樱桃产业建设一个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试验区。春天,樱花盛开,鸟儿在河边歌唱,冬天的凉夏不热。游客喜欢在这里跑步。”杨洁说道。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二月赏花,四月采摘,六月漂流,九月登山观光……今年以来,东莞佘镇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元。景区建成后,樱桃平均每斤价格也提高了3至5元,平均每天销售240多吨樱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全乡樱桃种植年产值达到1.46亿元,带动人均收入增加5960元。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东莞镇的人都相信这个道理。离开时,杨洁给记者发了一份邀请函:“明年的樱花季节来看看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扶贫,毕节市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5.45%,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4.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795元和376元提高到29888元和9345元。今年,全市贫困人口将减少37.4万人,贫困率将降至0.86%以下,418个村庄将被列入名单。”毕节市相关负责人似乎很有信心。"到明年年底,毕节一定会摆脱贫困!"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内维尔”,再也不要走了。在新的时代,“那韦河”乃至整个毕节,你可以去,你做不到,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期待!

(本版图片均由陈玉基拍摄)

标题: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