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6字,读完约3分钟

山东省栖霞市亭口镇以西11公里,在群山环抱的腹地,有一个小村庄,名叫一家村,住着57户人家,127名村民。沿着5.5米宽的平坦山路,它从山脚蜿蜒到山顶,420英亩的果园点缀着群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家村探索出了与党支部建立合作关系的发展道路,带领村民发扬了新时代的“愚人精神”,把过去“上山浇地看天”的贫困沟壑变成了绿水青山环绕的“天堂”。

衣家村脱贫记

“娶一个女人,不要嫁给一个男人”。在过去人均年收入为5000元的一家村,由于贫困,鞭炮的声音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了。大部分“棕榈大小”的果园都挂在山腰上,山路不到半米宽,水果通过肩膀和后背运输。前年天气干燥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易从自己的口袋里为村里买了4000元“救命水”。运水车被困在山脚下,村里40%的樱桃树死于干旱,大大减少了村民的收入。看到生活无望,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其中80%的人季节性外出打工。残酷的现实让村党支部里的一群人焦虑不安。

衣家村脱贫记

为了伊家村的发展,伊梁元放弃了经营了十多年的水果生意,还把每月的养老金全部付给了村里,以发展经济。他自己的土地不能照顾种子,日夜带头;出生于木匠家庭的村委会主任易中生放弃了每天挣240元的工资,免费修缮了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正是这些村干部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村里的党员群众,极大地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

衣家村脱贫记

面对道路和水无法通行的现实,“一户人家”单干只是九牛一毛。2017年初,栖霞村党支部号召带领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易从中看到了希望:用合作社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把村民拧成一条绳。2017年9月,Be“村社合一”的“小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全村57名村民中有53人积极加入。合作社采用“劳动股份”的经营模式。村民通过参加集体劳动获得股份,实行“工作票制度”。

衣家村脱贫记

合作社成立后,8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一家村,会清理石渣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干粮出去打工。就这样,在用锤子锤出的砾石和用铁锹和镐铲平的帮助下,全村8000多人外出工作。花了七个月的时间,一家村简单地开辟了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公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几代人的交通问题。

衣家村脱贫记

望着修好的山路,感慨地说:“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全村的人都和男人、女人、孩子打起来了。甚至80多岁的老人和残疾人也爬上山来帮忙,看着他们鞠躬,一瘸一拐地回到斯通。走路让人哭。”随后,易家趁热打铁,打了两口深井,建了三个平池、三个泵房和两个水库,并安装了智能设备,通过刷卡来灌溉土地。全村近350亩果园全部采用微喷灌溉,三年干旱、每年缺水的灌溉问题彻底解决,从此彝族家庭不再“依赖天气”。

衣家村脱贫记

通过水和路,开始思考新的方式,那里的村庄是强大的,人民是富有的。经过调查,该村最终决定依托山区和密林的优势,发展藏猪养殖和玉木耳种植。不久前,为了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村里购买了3000株耐寒、耐旱、晚熟的桃树树苗,并计划沿山路种植。“这些桃树将作为集体财产移交给合作社,预计合作社成员的人均年收入将增加6000元以上。”易设想,依托桃花,我们还将打造独特的桃花景观带,发展生态观光,打造田园情结,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经济日报记者王金虎通讯员姜艳芳)

标题:衣家村脱贫记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