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61字,读完约6分钟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出台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信息不对称、企业担保不足等融资“痛点”均有所缓解。监管当局的引导和鼓励,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需要,以及更多类型机构的创新,从而绘制更详细的普惠金融地图。
几天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规模和价格两个方面。
以普惠金融供给面的主导力量银行信贷为例,截至2018年底,人民币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高5.3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62万亿元,同比增长6958亿元;普惠小额贷款余额9.3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9%,比各类贷款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
价格方面也持续下降了一段时间。2019年前5个月,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9%,比2018年第一季度平均贷款利率低0.92个百分点。曾刚表示,更多主体参与竞争、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资本成本的降低,共同推低了普惠金融目标群体的贷款利率。
填充结构空白
普惠金融仍存在结构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曾刚告诉记者,在普惠金融框架下,细分市场的供需存在明显差异——高端客户的供给相当充足,有必要防止“小户”现象;一些低端“长尾客户”面临机构下沉不足、供需失衡的问题。
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包容性信贷聚集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在这种模式下,在大范围的中、大风险中仍然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空白,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长尾人”——特别是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个体户。这种基于金融技术的使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银行、互联网信贷服务提供商等机构的业务边界。然而,当市场进一步扩大和开发,或现有客户更复杂和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商业可持续性或多或少受到挑战,这需要通过突破现有模式的限制来解决。
在这种背景下,具有不同特点的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机会。如平安普惠、蚂蚁金服、伟忠银行等。,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机构,它们深深地卷入了相对结构性的空白场。
“在未来,将会有不同层次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种各样的机构为一般人口的某一部分服务。在某些层面上,创新也在不断弥补空白皮书的不足。”曾刚表示,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市场中有不同的优势,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范围,这就决定了“分层”将是普惠金融的一个特征,也是普惠金融的唯一出路。
从“独自战斗”到“寻找角落”
需要完全理解。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规模扩张、风险控制和成本降低之间的矛盾不会完全消除。可以实现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和聚合模式将三者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传统贷款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贷前申请到贷后管理的所有业务环节,这种“单干”的发展模式曾被移植到普惠信贷领域。“然而,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具有金融需求多样化、地理分布广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与应用参差不齐的特点。普惠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客户准入渠道不畅、自有数据风险控制效果不理想、风险过度集中于自身风险、资金供应有限等问题,影响规模增长。”报告强调了这一点。
在此基础上,“寻找缺失”的聚合模式应运而生。
聚合模式是依托金融技术搭建开放平台,将机构与自身在客户获取、数据、风险控制、信用提升、资本等业务节点的优势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有机生态系统的包容性信贷业务模式。
"如果银行单独开展业务,将会出现明显的规模限制和成本瓶颈."曾刚进一步解释说,这种聚合模式使每一个环节都给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一方,整个贷款过程的专业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使金融服务达到更广泛的客户。
这种模式也得到了监管当局的认可。在不久前举行的第11届陆家嘴论坛上,银监会普惠金融司司长李俊峰表示,为了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制度供给市场,应如何鼓励探索与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合作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
聚合模式逐渐登陆
事实上,随着客观因素的推动和前几年的探索,已经出现了相对成熟的聚合模式案例。如平安普惠构建了以融资担保为核心的集合贷款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融资担保的“信用中介”属性,整合信贷业务链中的各种优势资源,解决小微信贷业务难以获得客户、服务、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的行业“痛点”。
在客户节点,平安普惠连接各种场景服务提供商,包括支付、交易、财税结算和小微生产运营生态链中的金融服务,如银联商务和汽车家园;风险节点,除了传统金融机构重视的金融信息和信用数据外,大量的软信息挖掘支持信用服务建立大数据智能风险控制模型,并对借款人进行360度风险扫描;信用增级节点,对接保险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利用联合信用增级机制进一步分散单一机构的风险集中度,单一机构面临高风险小微人不敢放贷、不愿放贷的困境;在资本节点,平安普惠引入了银行、信托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资本来源,并根据借款人的资质和需求匹配最佳资本方案。
截至2018年,平安普惠已向1000万借款人提供贷款服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企业占30%以上。在管理平衡中,小微企业占50%。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新业务中,约60%的借款人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贷款时没有从银行获得商业或消费贷款。
此外,蚂蚁金服在合作伙伴和自身力量的支持下,将“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客户信息数字化,并在风险控制节点上探索了多种利用农业特性的数据维度和模型算法。合作方包括农业龙头企业、中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第三方保险公司、县政府、地方金融机构等。截至2018年6月底,蚂蚁金服服务的支付、保险和信贷“三农”用户分别达到2.37亿、1.95亿和1.09亿;为393.5万农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种养户服务。
随着新模式的出现,监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报告》指出,如何将汇总模式纳入监管框架需要从四个方面予以关注: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合作的严格准入和标准化;保持信贷业务监管的一致性;明确法律关系,明确责任和风险主体;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标题: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 共寻普惠“良方”普惠金融新“内核”:分层与聚合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