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993字,读完约17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总人口稳步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和不断提高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八大以来,面对人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统筹规划,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趋势,积极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做出了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决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口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第一,总人口稳步增长,人口发展特征逐渐改变

(1)总人口由高速增长向稳定增长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增长到2018年的近14亿,年均增长率约为1.4%。庞大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发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1.快速增长阶段(1949-1970)。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发展缓慢和医疗条件落后,人口增长受到抑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为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基本保障。从1949年到1970年,中国人口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4亿增加到8.3亿,大约20年间净增2.9亿。除了1960年至1961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短期负增长外,这一时期的人口年增长率一般在2%以上,有些年份接近3%。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2.有一个增长调节阶段(1971-1980)。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从1971年的2.7%下降到1980年的1.2%。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1971年至1980年的人口净增长仍相当可观,中国总人口从8.5亿增加到9.9亿,净增1.3亿。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3.增长率提高了(1981-199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非常严格的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然而,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在“生育高峰”的人口相继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率短暂上升,1987年达到1.7%的峰值。现阶段,中国总人口从1981年的10亿增加到1990年的11.4亿,净增1.4亿,年均增长1585万,略高于1971-1980年的1497万。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4.稳定增长阶段(1991-2018)。1991年以来,随着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和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口增长率稳步下降,最终保持在0.5%左右的稳定增长率。从1991年到2018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878万,进入21世纪以来,年均增长711万。总人口压力有所缓解,结构性问题逐渐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发生了两次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出生率为36.0‰,死亡率高达20.0‰,自然增长率为16.0‰,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再生产型人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恢复和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到1957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到10.8‰,自然增长率上升到23.2‰,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57岁。随着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第一次快速转变,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阶段。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20世纪70年代,生育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开始第二次发生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保持着高生育率。从1949年到1969年,妇女平均总生育率为5.8,平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3.9‰和20.8‰。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率水平迅速下降。到1977年,总生育率降至3.0以下。上世纪末,总生育率降至1.8左右,出生率降至15‰以下,自然增长率降至8‰左右,2018年平均预期寿命为77岁。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这与现代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相似。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0%,0-14岁人口比例为22.9%。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1.9%,0-14岁人口比例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我们人口的年龄结构从成年到老年只花了大约18年的时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削弱人口红利,并继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力和潜在经济增长率,这是新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3)生育政策适应人口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出生率和高生育率带来了人口激增,给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1962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推行计划生育,并适当控制人口增长。20世纪70年代,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提出了“晚、少、少”的政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初具规模。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口突破10亿大关,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迫在眉睫。1980年9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式颁布。自1984年4月以来,生育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城市“一个孩子”、农村“一个半孩子”、少数民族和个人群体得到了照顾,城乡、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这一生育政策体系基本持续到2013年。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减轻了总人口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生人数逐渐减少,人口结构也成为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时代,应对新问题,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适时调整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2013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开始实施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和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明显高于“十二五”期间年均出生人口1644万人。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第二,“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红利”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铺平道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的放缓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已成为长期趋势,人口红利因素逐渐减弱。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人才红利”将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工作年龄人口仍有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国人口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人口生育水平迅速由高变低,计划外自发高增长期进入有计划可控增长期。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惯性,全国总人口一直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也在扩大。1953年,16-59岁的工作年龄人口为3.1亿,1964年为3.53亿。根据改革开放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为567万、699万、808万和9.16亿。从1982年到1990年,工作年龄人口增加了23.2%;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它增长了15.6%。进入2000年后,劳动年龄人口从2000年到2010年增长了13.4%,低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绝对增长仍然可观。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9.22亿的峰值,随后由正变负,总量进入下降阶段,2018年达到8.97亿,仍保持近9亿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数量依然巨大。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同时,建国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8年多一点增加到2018年的10.63年,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力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并为大众创业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二)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素质很低,80%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国家实施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人口的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1982年,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2%,1990年为9.4%,2000年为14.7%,2010年为22.9%,2018年为29.3%,呈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受过大学教育或以上的人的比例显著增加。1982年,受过大学教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仅为0.6%,1990年为1.4%,2000年上升到3.6%。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为8.9%,比2000年高5.3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13.0%,比2010年高4.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51个百分点。此外,中国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2年增加到2018年的9.26年,增长了近80%。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扫盲教育经历了初步发展、调整和更新等一系列发展过程,文盲比例明显下降。粗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下降到2018年的4.9%。总的来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人口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3)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投入迅速增加,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体质日益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延长。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上升到68岁。在过去30年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30多年。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68.55岁增加到71.40岁,增加了2.85岁。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先进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延长了3.43岁。十八大以来,中国卫生投入进一步增加,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与此同时,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婴儿死亡率高达200‰,1982年为34.7‰,2018年降至6.1‰。新中国成立之初,孕产妇死亡率为150/10万,1991年为80/10万,2018年降至18.3/10万。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第三,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人口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状况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空.人口分布的急剧变化人们经常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潮,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一)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现象在中国并不普遍。这一阶段的人口迁移大部分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的,大部分是随着户籍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流动人口相互分离的比例很小。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流动人口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从1982年到1990年,中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从657万增加到2135万,占总人口的0.6%到1.9%,平均每年增加约185万。从1990年到2014年,流动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2000年,人口超过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5%;2010年,人口为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5%;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达到峰值2.5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5%。在过去的20年里,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了2.3亿,平均每年增加近1000万。自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城市定居人数增加的影响,流动人口逐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6人就有一个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流动人口高度集中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二)流动人口集中度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是从东到中、从西、从内地到边疆、从人口稠密地区到人口稀少地区。从1950年到1982年,年均净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是黑龙江、安徽、贵州、新疆、陕西、内蒙古等。,而且大部分是偏远地区,如西北和东北;年均净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山东、广东、上海、江苏等,几乎都在东部地区。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20世纪80年代,移民潮发生了根本逆转。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移民政策的放松和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大量的早期移民逐渐回归,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新移民涌入,导致越来越多的移民向东部沿海城市集中。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总趋势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吸纳了中国流动人口总数的52.9%,远远超过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比2000年增长1.3个百分点。从流入来看,广东、浙江和江苏是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三个地区,分别占中国流动人口总数的14.1%、7.6%和7.0%。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沿海产业逐渐向内陆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增强了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引力。2010年,流入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的22.1%,比2000年增长0.7个百分点;流入中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中国流动人口总数的17.7%,与2000年基本持平。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随着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不断完善,城市群人口集中度不断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昌、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等城市群将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3)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前,由于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城市化进程缓慢。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4%上升到17.92%,年均增长不到0.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这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奇迹。从1978年到2018年,全国总人口增长了1.5倍,而城市人口增长了4.8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7.92%上升到59.58%,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明确提出实施以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短短几年间,涉及10多亿人口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口管理向自愿定居和自由流动迈出了一大步。户籍和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分别从2012年的35.33%和52.57%上升到2018年的43.37%和59.58%,户籍和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差距缩小了1.03个百分点。到2018年,超过9000万农业移民已经在城镇定居。城市功能和宜居性稳步提高,城市工业就业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3年至2017年,全国共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2645万套,通过城中村改造,1200多万农民当场成为市民。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口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总量充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然而,它也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和挑战,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指导,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就新的辉煌。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注意:

[1]1982年和1990年的人口普查将流动人口的时间跨度定义为“一年”,1995年及以后的抽样调查和1%人口普查将流动人口的时间跨度定义为“半年”。

(国家统计局人口司)

标题: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