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许多残疾人,尤其是智障者,长期需要家人的照顾,这导致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和长期无法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残疾人“阳光家园”日托站进行了探索。
护理站免费开放,提供日托、康复培训、技能培训和其他服务。一方面,残疾人可以学会幸福地照顾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为将来自力更生创造条件。
虽然困难重重,但工作人员和被照顾的残疾人都充满了信心。
在餐厅里,每个人都排好队吃晚饭,然后静静地吃。之后,四名值班学生负责清理餐具。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洪山街“阳光家园”的残疾人日托站。如果你不说话,你很难看出他们有精神障碍。
2011年护理站建立后,只有一名学生,而今天,三名教师照顾32名残疾人。“日托站是免费开放的,他们可以在那里接受日常护理、康复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负责人李华说。
爱护生命,小心翼翼,体贴入微
周三下午4点,日托站的午休结束了,所有人都聚集在一楼的教室里,石河子大学阳光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们在那里等着与他们下午的互动。志愿者带来了白纸、胶水和羊毛。今天的主题是制作羊毛画。
“那个姐姐,来和我们一起做吧。”名叫谭永珍的志愿者经常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两到三人一组,花了一个多小时制作了一个稍微不成熟的羊毛贴纸。几个活泼的残疾人拿着自己的作品,还要求合影。
这些志愿者每两周来这里陪伴残疾人。李华说,日托站每天下午都会安排不同的活动,比如唱歌、积木、画画和学习写字……几乎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志愿者参加。
自从八年前护士站成立以来,李华一直负责它的运作。“我们主要接收来自低收入家庭的16至60岁的精神残疾者。目前,除了三位老人外,其余都在十多岁和二十多岁之间。”李华说,这也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结果。1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可以上特殊学校,60岁以上的残疾儿童可以由养老机构照料。大多数身体残疾的人仍然可以工作,而智力残疾的人需要家人长期照顾,这导致他们的家人无法找到工作。日托站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压力。
据了解,残疾人日托站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起的一个项目,被列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十大实事之一。日托站由地方政府资助,膳食和运营费用由政府支付,街道由残疾人联合会支付。午餐费用为每人每年5000元,运营费用由政府承担。日托站采用公共建设、私人经营的模式,午餐是与当地养老院一起购买第三方服务。车站工作人员的报酬由当地残疾人联合会支付。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每个人都在护理站工作。护理站的工作人员卢斌已经照顾这些残疾人四年了,他每天早上九点开门。
这里的残疾人被吕斌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残疾人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如果他不开心,他会自己跑掉。陆斌的手机连接到了这个残疾人的手表上。当他发现有人不见了,他会出去寻找;还有一个残疾人需要每天按时吃药。这正是鲁需要关注的。
“我们尽量安排一些娱乐活动,让这些残疾人能够生活在集体中,学会与人交流,快乐起来。”鲁说。
康复训练,反复耐心
在舞蹈教室里,卢斌一边喊着节拍一边做舞蹈分解,十几个女孩边学边跳。陆彬教这种民间舞已经两个多月了,但姑娘们还是很不熟练。“这是教育这些智障儿童的方法。今天教他们,明天忘记他们。即使他们教了两个月,两天后就会忘记。我的工作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需要更多的耐心。”鲁说。
这个舞蹈班实际上是护理站设置的康复训练。此外,每天早上,老师会带学生去做广播体操,户外活动,绘画和其他课程。“智障人士在身体协调方面也有一些障碍。我们通过各种活动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卢斌说,除此之外,她还指导残疾人打扫卫生、擦桌子和拖地板。如果你做不好,你可以做两次。“这比自己打扫要累得多,但你必须让他们自己来。这也是一种练习,你在听命令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交流。”
护理站里有一个49岁的残疾人。他的父亲去世了,和他将近80岁的母亲住在一起。老年人很难照顾好自己,更别说他们的智障儿子了,所以护理站一建立,老年人就把他们的儿子送了过来。起初,他只是点点头,一声不吭地摇摇头。
经过康复训练,他已经能够和其他残疾人一起打扫卫生,送小学生回家。在家里,他不仅可以按时吃药,还可以帮妈妈洗衣服和做家务。当他妈妈生病时,他可以带一杯热水。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一个智障人士来说是巨大的进步。
残疾人哮天(化名)的父亲说:“我女儿现在会关心别人了。她记得我的生日,说护理站的老师让我把它写下来,然后送我礼物。”
每天午饭后,值班的残疾人会帮助清洗餐具,这在一开始是不可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可以做到。“一点点进步也是进步。这一小小的进步也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许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李华说道。
技能训练,发展新战术
在石河子市西园入口处的公共厕所里,一个男孩在人少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擦拭水槽上的水渍,他的动作有点笨拙。这个男孩的名字叫王鹏(化名),他是一个智障人士,已经在护理站住了7年。
王鹏的父亲也是精神残疾,他的母亲是轻微的身体残疾,所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王鹏14岁的时候,她被送到了一个护理站,她妈妈白天兼职。当他第一次到达护理站时,他不喜欢说话或工作。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和技能训练,王鹏学会了用手织毛衣,并能自己洗衣服。
王鹏的母亲赵静(化名)最担心他未来的生活,王鹏也希望她能挣钱养活自己。通过艰苦的工作和护理站的帮助,他送来了食物,并做了一名环卫工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只要有人能带他一点,他仍然可以做这种体力劳动,这是由护理站的老师教的。”赵静说。由于工作不稳定,护理站仍然为王鹏预留了一个位置,他可以在不工作的时候去护理站接受护理。
彭的父母,这些残疾人的家人最担心的是他们未来的生活。为此,护理站开展了一些就业技能培训,并开设了手工编织和绘画工作室。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多数残疾人可以制作手工艺品,如DIA贴纸、丝印花、手工珠饰、披肩和靠垫。画室可以制作手绘包、鞋、水彩画、绳编画等。护理站二楼一侧的一个房间已经开放展示作品,有十几个类别和数百件作品。“虽然这不是完美的工作,但是老师和他们学了一点,努力工作。”鲁说。
残疾人的部分作品由志愿者或地方当局购买作为活动的奖品,护理站将为出售给残疾人的作品支付人工费用。"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残疾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李华说,智障人士在就业和增加收入方面仍有许多困难。虽然已经设立了网上商店和微型商店来销售他们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来照顾他们,销售量并不理想。目前,李华正在考虑从周边服装加工企业中为护理站的残疾人找到一些修边工作。"如果成功,对这些残疾人来说将是一件好事。"。(李亚男)
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08版)
(原标题:用爱照亮未来(民生一线探索))
编者:纪爱玲
标题:用爱照亮未来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