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从杭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到福州的古建筑,从“千年鼓乐”的粤剧到浓郁地方风味的海南八音,面对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继续焕发着新的活力,在传承和延续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期推出“解码与延续文脉”系列报道,探索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讲述古今交融的新故事。
白墙瓦屋、青石铺成的道路、河上三座依次排列的桥梁,随处可见,捕捉到了水乡“河边寻烟柳,弄堂画桥”的魅力。桥头有几家手工艺品店,河岸边的老人在丝瓜架下摇蒲扇,巷里的石库门里飘着香米,沿着河岸展开了一条街。
如果你不深入垂柳掩映的街道,你很容易就会错过这个隐藏在杭州市中心、东临东河的历史文化街区——五六巷。它以宋代皇家园林五六园命名。
杭州有26个“活”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五里巷,其中21个位于西湖、大运河和南宋皇城遗址周围。
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有机更新和改善民生是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理念和实践。
有机更新,你不能随意拆旧建新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处处,文化步步为营,也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经济先导区。如何保护文物,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这是一个很难思考的问题。
城市的面貌需要“从旧中创新”,但我们决不能推倒旧建筑,乱盖新楼。有机更新是近年来贯穿杭州城市发展的理念,力求将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保护那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于2005年开始实施,2013年升级为保护条例,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相继出台。
“南宋御街”中山路已成为“杭州无城墙建筑历史博物馆”,以中山路为轴线形成的杭州历史街区群延续了传统文脉,承载着城市记忆;大运河边上有陈宫桥西、小河直街、大渡路等特殊的街道和小巷,遍布运河文物和乡愁符号;西湖、北山路和南山路是历史街区,有故事也有风景,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风格和丰富肌理。
“保护老城,建设新城”的思路已经统一,杭州也率先建立了“保护为主,一切有保障”、“调查为先”的机制。城市开发建设项目逐一安排。一旦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就应该首先进行保护,然后再进行展示。构建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评估体系也使保护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就不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面积消亡。
整治和改造不一定需要再造车轮的大动作,但更注重激发活力、化茧为蝶的“微更新”。与位于杭州市中心的上城区一样,今年的“微更新”综合整治已经进行了三年,以尽可能地“美化”旧住宅小区。
活的保护,不能不动
保护就是不动。
五六巷街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它不仅是杭州为数不多的几个住宅小区,也是城市中一个典型的老住宅区。改造前,五六巷房屋破旧,设施落后,部分旧房被认定为危房。两层楼通常挤满了几十户人家,几乎每户人家都没有独立的厨房或卫生间。这些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缺陷和隐患。
如何移动?首先,减去家庭数量。2010年,五六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重建,当时该街区有1176户居民。按照“鼓励移民、自我保护”的方法,一些愿意改善异地居住条件的居民已经迁出。三年后,保护和修缮工作已经完成,500多个土著家庭已经搬回这里。
减法后做加法。根据老房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保护、改善和整理。在恢复民居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完成了居民住宅的厨房和卫生间,街道和小巷新铺石板,新增绿化和路灯,污水管道、强弱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也进行了全面改造。历史建筑和特色小巷,如李四维和萨米安巷,恢复了他们的传统风格和特点,周围的环境更加和谐。
关于业务格式的介绍,我们应该认真做选择题。在挖掘五六巷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商业定位。东河东岸依托民居建筑格局,引进了一批非遗手工业作坊,如“上下店”和“前后店”,以及三山台、天禄堂、俞同春等旧名“义光”。目前,已有51家文化创意企业和单位聚集在这里。
老房子、土著人、旧风格和新价值观共同构成了“生活”和“呼吸和呼吸”的历史和文化街区,它们构成了一种生活保护方式。
保留历史,不要让这个城市有一千个城市
一个城市应该有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个城市的“健忘症”将会有一千个城市。
历史建筑研究专家钟湘平认为,在杭州五六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保护中,可以通过保留部分原住民、挖掘历史信息、合理定位业态等方式有效延续传统文化,从而延续世俗人的生存状态。这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避免了因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原住民空心态而将历史文化街区异化为“假古董”和“活风景”。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建设,实现更好的保护,更好地体现保护。
杭州通过“保护+发展+民生”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模式,抢救出许多历史建筑“点”,修复了分布在山川街道上的传统风貌“线”,保护了许多集中的传统风貌“块”。这个城市的传统格局和历史特征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展示。近年来,小河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良好居住环境模范奖;杭州危旧房改造工程结合历史建筑保护三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模范奖;湖滨村历史建筑保护项目还获得了中国最佳设计酒店历史传承与保护奖。
通过保护,近4万杭州市民告别了“提厕所”、“拼厨房”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通过保护,还形成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具有开放性和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教育基地。被誉为“杭州红色圣地、浙江革命摇篮”的小营巷街区,不仅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还恢复和开辟了老字号、手工艺作坊、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集群。(江南)
《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第12版)
(原标题:杭州老街上有故事和生活(解码并延续背景))
编者:纪爱玲
标题:杭州老街巷 有故事有生活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