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6字,读完约2分钟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研究生“红色+非遗”创新型思政实践课走进鸭兰村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积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7月1日,临平区文化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陆希、服装学院研究生会秘书长陈颖子带领“红脉循迹,绣韵启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杭州首个农村党支部发源地——临平区鸭兰村,开展了一次具有服装专业特色的“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丝网印刷技术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悟历史,磨练专业技能,服务社会。
团队深入挖掘了鸭兰村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和地域文化符号,特别是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鸭兰绣”纹样。结合专业技能特色,成功将鸭子、传统村落、红色等元素转化为图案创意设计的灵感。通过运用丝网印刷技术,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文化衫、扇子、明信片、帆布袋等文化创意产品,让历史中的革命精神变得触手可及,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验到了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魅力。
本次创新实践采取了“高校设计赋能与多民族社区参与”的路径。活动成功吸引了五十年党龄的观光游客,以及多支研学团与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与实践团队成员共同操作丝网印刷工具,使传统元素焕发新生。
在鸭兰村的实践中,团队成员首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切实行动,为当地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这一过程,不仅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的指示精神,更让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尤为深刻的是,队员们亲身体验并深刻印证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与深厚情谊,通过探索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相融合的创新模式,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实践得到了具体而深入的拓展。最终,青年一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不仅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贡献了高校智慧,更以青春之力诠释了时代使命,为传承民族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书写了生动的青春注脚。
标题:专业赋能红色传承,青春实践助力振兴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jj/4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