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全面深化环境治理基本制度改革的重要部署,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强化污染者责任”、“构建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求的重要举措, 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是提高固定污染源管理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今年上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大力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重点是加强立法、整合制度、规范排污许可证发放。通过改革实践,经过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和完善,改革之路越来越清晰。
亮点1:改变“保姆式”环境管理模式,落实排污责任
从“十三五”开始,中国在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上大力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
2018年1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的发放程序,细化了环保部门、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法律责任,为改革和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办法》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污染物排放控制许可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重要基础文件,按照部门规章的立法权限,结合火电、造纸行业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污染物排放许可申请、发放、实施和监督全过程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可操作性。
同时,《办法》注重强化排污单位的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要求排污单位持证排污,不得无证排污,并通过建立企业承诺、自我监控、台帐记录、实施报告和信息披露等制度,进一步落实持证排污单位的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应该说,《办法》改变了“保姆式”的环境管理模式,建立了企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独立备案申报、环保部门按规定发证、持证监管的法律体系框架,为改革和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亮点2:加快技术规范发布,加强认证后管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包括申请、发放、实施和监督,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技术规范作为支持。因此,生态与环境部投入了大量精力,为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申请和发放制定技术规范。
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生态环境部已经发布了34个污水排放许可技术规范,如有色金属和农副产品加工。仅在2018年上半年,就发布了13个行业的排放许可技术规范,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8个行业的排放许可技术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截至2018年8月中旬,已经发放了23,410份许可证。一系列工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落实和新监管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部计划财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完成《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草案的编制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分类管理目录》的修订。2018年技术规范发布计划将如期完成,后续技术规范发布进度将大大提前。污水处理厂排污许可证将在36个重点提前发放,长江经济带将率先实施河流污染源排放、排污口排放和水体排放。在部分省市,将推进排污许可证的清理、调查和分类处置,逐步实现“发证、清产、规范、达标”。同时,相关文件将陆续出台,加强排污许可证的后认证管理。
亮点3:加强系统集成,强化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成为未来中国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因此,有必要做好排污许可证与总量、环境评价、环境保护税、排污权交易、环境统计等制度的衔接。
据了解,目前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许可证相结合的思路已经成熟。为了全力支持反污染斗争,落实七大标志性活动中固定污染源的管理要求,加强固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生态环境部起草了《全面支持排污许可证制度反污染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并将于近期发布。
生态环境部规划财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加快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划提出了以下目标:一是加快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到2019年,排污许可证应覆盖所有参与污染防治斗争的重点行业,从固定污染源排放80%以上重点大气污染物和80%以上重点水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获得排污许可证。到2020年,排污许可证制度应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
二是加快建立固定污染源总量控制体系,继续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四大污染物减排,推进工业企业事业单位颗粒物、总磷、总氮、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三是完善全国固定污染源环境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个平台、一张地图、一套数据”的信息管理。(记者郭肖兴)
编者:张嘉诚
标题:强化立法 整合制度 推动排污许可制全覆盖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