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3字,读完约8分钟

今天,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改变大运河保护在某些方面滞后的现实,进一步加强运河资源的整合,让人们更加接近和了解这条大河,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暨观察员新年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国家治理背景下的大运河沿线优质城市”这一主题,畅谈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大运河及其文化带的建设。为了进一步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继承和利用好大运河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文化活水

大运河山东段沿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水景、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文化活动等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彦对记者说,目前,沿鲁运河文化建设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以济宁为例,大力发展运河旅游,大力建设运河公园和古南王水利工程遗址公园。经过近几年的沿江开发建设,港口和航运经济发展迅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链被水拉长,港口建设成效显著,运河沿线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带状经济初具规模,济宁新的经济增长点初具规模。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在枣庄,运河文化也很受重视。胡金彦了解到,枣庄市正在积极开发运河文化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城市增添魅力。数百年来,枣庄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使枣庄成为江北地区重要的水果、梨、枣集散地、民间陶瓷基地、酒基地和煤炭基地。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目前,聊城市委、市政府正在努力把大运河聊城段建设成为“文化之河、流淌之河、美丽之河、繁华之河”。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孙爱军曾表示,山东省聊城市将按照古运河流经的路线,将运河沿线的节点串联起来。通过沿途的乡村旅游、温泉养生、健身等一系列项目,实现“游览运河、泡温泉、品尝小吃、品尝阿胶、学好汉语、学习文学、畅谈城市”等独特的旅游、生活、休闲方式,努力使聊城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由此可见,聊城在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隆起带、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着亮点。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除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高度重视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外,隋唐大运河沿线城市也高度重视科学、合理、系统地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效地将其转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产业为导向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河南大运河主要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安阳、鹤壁、新乡和焦作。目前,为促进隋唐大运河文化旅游整合,河南经济法律大学文化传播系方学勤教授建议加强省级文化旅游整合的顶层设计,河南应在深入挖掘隋唐大运河文化旅游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 从而着力打造隋唐大运河的品牌体系,建设运河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绿色河流

作为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大运河自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地区存在着“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文化”、“重眼前轻长远”、“重发展轻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生态脆弱性和文化碎片化等问题,迫切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建设一个以文化为绿色发展引擎的‘公园城市’,以实现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人。渴望更好的生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云贵说。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与会专家建议,应高度重视大运河的绿色治理。其有效途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绿色文化为先导,以文化公园为载体,打造大运河流动文化带。第二,以沿海城市为主体,以利益共同体为舟,以共同治理为路径,加快大运河命运共同体建设。第三,以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绿色政策为驱动,京杭运河命运共同体的质量将不断提高。第四,以创新为导向,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基础,不断增强大运河命运共同体的活力。第五,以文化创造为起点,以品牌为思路,讲述新时代的大运河故事。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主席王佳宁表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它涉及8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河南。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江苏省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率先启动立法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的传承和利用,并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江苏省优质发展评估体系,以促进大运河江苏段的优质发展。其中,淮安围绕“文化与历史一脉相承、生态更新、产业一线”的理念,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淮安段逐渐变得“活”、“动”、“美”,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淮安力量。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海岸新话

从全国来看,虽然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但河北省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尤其是流经黑龙港的贫困地区,对河北省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沿线其他省市相比,河北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同样肩负着农村振兴和扶贫的使命。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河北运河流经的地区主要是农村。河北的大运河全长530多公里。流经的区域除漳州市和青县外,都是村庄,占河流总长度的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的大运河流经200多个村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平说。她认为,河北大运河的大部分地段都处于未开发状态,许多源于运河繁荣的古村落都保存在沿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廉贞谢家坝、花家口保险工人“二点一段”均位于运河村,进一步增加了沿线村庄内部的运河文化。运河沿线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5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繁荣而扎根于运河沿岸的村落,成为运河沿岸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农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因此,在河北省运河沿线,我们正从充分发挥运河文化的方向出发,实现村落及其地段运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将运河保护与沿海村落发展相结合。郑平建议,要促进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激发农村工业振兴的新动力,就要将运河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农村生活,唤醒农村振兴的文化意识。今天,运河文化也承载着民生工程的内容,尤其是对于运河沿岸相对贫困的村落,它也是一项文化援助工程。大运河文明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延续着这一使命,那就是积极开展农民高度参与的惠民工程,让运河沿岸的村庄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类似的行动也发生在浚县和花县。在浚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确定了“建设文化旅游与生态整合示范区,建设豫北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的战略定位。浚县县长刘青表示,浚县科学规划并实施了运河浚县段遗产保护、溧阳仓遗址保护与展示、古城保护与修复等工作。“两山一溪,十里城半山”的古运河城市形象日益突出,吸引了众多游客。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此外,有专家提醒,要不断更新遗产保护理念,改变部分地区大运河保护滞后的现实,进一步加强运河资源整合,适度开发带动多元化投资,有效刺激历史文化旅游消费,让大运河焕发生机。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一方面要通过对大运河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系统展示,实现对大运河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切实做到保护中发展、保护中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推进中国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带和国家重要文化高地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淑敏说。

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今天,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过去,大运河在经济重心东移、南北互动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今天,大运河仍然包含和体现着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全社会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思想。愿这条来自历史深处的大河拥有悠久的历史。

标题:我们的运河:从过去,向未来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