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0字,读完约4分钟
在贵州省黄平县“世界第一苗族之乡”的古龙镇,有一条苗族银饰街,那里有大大小小的银饰加工店,银饰精美夺目。这条银饰品街的银饰品年销售额为7200公斤,产值超过3456万元,带动了400多人就业。这条银街的发展离不开黄平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
杨万福,黄平县古龙镇人,出生于一个银匠家庭。由于市场狭小,利润微薄,苗银很早就放弃了“银匠”的身份,出去工作了。
多年以后,当杨万福回到家乡过年时,他了解到很多银匠都像他一样,因为银饰产品销售不佳而外出打工,村民们想买苗族银饰,却找不到师傅。
为了继承和保护苗族手工艺品,1993年,杨万福回到家乡,重新开始从事银饰加工。当他再次从事银饰加工时,他有许多想法,首先想到的是丰富产品和“热身”。有了发展的想法,杨万福开始动员其他银匠回家和他一起发展银器加工,但是大家都是到厂外,收入稳定。当他们回家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其他银匠没有回应。
杨万福明白,如果其他银匠没有成就,他们就很难回来。于是,他用多年外出打工的积蓄租了一家商店,开始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从事银饰加工。除了接受村民的订单,他还将现代元素融入苗族银饰中,生产新产品,扩大销售。
从事银首饰加工,除了手艺,还得有钱。
在哪里筹集资金?亲戚不富裕,人们很难借钱给他。杨万福很着急。在那段时间里,他白天在商店工作,晚上从门口借钱,但结果很小。
无奈之下,他带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黄平农村商业银行古龙支行进行咨询。出乎意料的是,贷款官员对他的创业想法非常乐观,并立即为他提交了一份文件,给他提供了28万元的贷款。虽然贷款金额不大,但解决了杨万福的燃眉之急。
资金问题解决后,杨万福致力于新产品的研究。他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他的新产品中,并制作了银碗、银筷子、银杯子和银手镯等一系列产品。当他资金短缺时,他会去农村商业银行寻求帮助。新产品生产出来后,他带着产品去贵阳、杭州、广州、昆明等地寻找市场。他的产品技术好,实用性强,很快引起了商家的注意,并与他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找到市场后,杨万福对创业更有信心了。回家后,他每天都努力工作,招募学徒。在他事业的第二年,他的年收入达到了近一百万元。看到收入增加,他开始动员家乡的银匠在满足村民订单的同时生产新产品。他负责出去寻找市场。
随着市场的增长和更好的销售,在外工作的银匠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银匠团队也在扩大。每当人们需要资金时,他们都会去农村商业银行寻求帮助。为了支持银器加工业的发展,黄平农村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银器贷款”信贷产品,以满足银匠的资金需求。
随着收入的增加,银匠们从租用门面变成了购买门面,他们一起购买门面,形成了今天的银街。
为了扩大队伍,杨万福牵头成立了古龙镇银饰品协会,通过“抱团热身”的方式,推动当地银饰品加工的发展。
此外,古龙镇依托深厚的地方苗族文化和完整传承苗银技艺的优势,探索建立了“农村商业银行+协会+电子商务+村集体+贫困户”的扶贫开发模式。
“可以说,没有黄平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我今天的成就就不会有。自从创办银饰品加工车间以来,我多次得到黄平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最小的贷款是15万元,最大的贷款是28万元,前后我借了100多万元。”杨万福感激地说:“虽然每次的数额不大,但它确实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发展了我的事业,也带动了许多人回乡发展。我非常感谢黄平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
为了拓展销售渠道,古龙镇银饰品协会组织成立了10多个家电经销商营销网点,通过网上销售等渠道不断将银饰品产品送出大山。据统计,古龙镇银饰产品的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1000万元。
标题:创业创出“苗银”新天地贵州黄平农商银行助力“苗银”产业发展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