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06字,读完约11分钟
2019年,猪年,本应是“金猪年”,却被菜市场上的猪肉抢走了风头。
自今年春节以来,中国猪肉市场的“躁动”从未停止。尤其是自8月份以来,猪肉价格一直在飙升。数据显示,与1月底的低点(10.8元/公斤)相比,8月20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达到24.4元/公斤,增幅超过125%;22个主要省市的猪肉平均价格也从18.54元/公斤上涨到36.05元/公斤,涨幅接近一倍。
相应地,当地蔬菜市场的猪肉零售价格也创下新高。典型地,在广东和广西,猪肉已经卖到25~30元一磅;北京、上海、山东等地也不允许让路。正因为如此,猪肉价格上涨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许多人哀叹:“现在买得起猪肉的人都是富人。”
事实上,近几年来,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已经司空见惯,"高价格伤害人民,低价格伤害农民"的戏剧经常上演。与往年一样,本轮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是生猪供应短缺。除了母猪生产周期和早期损失造成的生产能力下降等因素外,它还叠加了非洲猪瘟的后效,这是业内人士反复讨论的问题,不再赘述。
然而,在我看来,猪瘟或“猪循环”似乎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比如下面三个问题:
(1)为什么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如此频繁?
(2)为什么猪肉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
(3)为什么普通农民总是觉得养猪很难?
毕竟,我们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客观原因;曾经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接一个的麻烦,我们需要反思:这个行业本身有什么问题吗?
1
养猪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它不像喂猪和杀猪吃肉那么简单。整个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到饲料、饲养、繁殖、流通、屠宰、加工等许多环节。它们紧密相连,形成了所谓的生猪产业链。
生猪可以理解为活猪,不包括专门用于繁殖的种猪。沿着产业链的纵向分工,上游是原料供应企业,主要包括饲料和兽用动物保护;中游主要是猪的养殖和流通;下游与屠宰场相连。经过屠宰和冷藏物流,猪肉产品进入终端消费市场(见下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养猪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比较完整;上下游纵向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产销一体化管理模式基本形成;生猪生产区域布局逐步趋于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猪产量也稳步增长,猪肉品质明显改善。
然而,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养猪业进一步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市场需求极其旺盛。根据AVIC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中国猪肉年消费规模超过7000亿元,这是整个生猪产业链联合运作的结果,也意味着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然而,正如经典的“微笑曲线”理论所显示的,并非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都能获得同等的利益,这与它们的主要特征和市场地位有关(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屠宰加工现在市场集中度高,龙头企业多,进入壁垒明显,市场势力最强;其次是饲料供应和种猪饲养;最后,在生猪养殖方面,近一半的企业是生猪零售商,它们之间竞争激烈。虽然数量大,但规模不强,进入壁垒最低,市场力量最弱。
市场地位直接影响议价能力,因此下游屠宰加工流通企业和上游饲料供应商更有可能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进而占据生猪产业链中的绝大部分利益;另一方面,养猪的利润很小。研究表明,1kg火腿肠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毛利分布大致如下:屠宰、深加工和流通零售企业分别可以得到1.97元、2.32元和2.18元,而养猪户只能得到0.4元,差距很大。
此外,养猪这个环节也有很大的风险。当市场波动时,饲料企业和屠宰加工流通企业甚至可以联手降低收购价格或“成本转移”和“顺势加价”,从而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民,即使农民普遍亏损,他们仍然可以获得稳定的价差。
这种利益分配模式自然是不合理的。
应当知道,生猪养殖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直接决定着生猪饲料和屠宰加工的市场容量和结构,但这一核心环节并不享有“核心”待遇:
一方面,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农民(尤其是普通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稳定的保障。随着各种饲养成本的上升,贷款和规模养殖土地的难度加大,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挫伤农民的种猪积极性,在市场萧条时期选择放弃养猪,严重影响生猪数量和猪肉市场的供应规模。
另一方面,各环节议价能力的不平等间接导致了生猪产业链中节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生猪购买者覆盖面广,他们比普通养猪户更能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这将使养猪户在交易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意味着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松散。因此,农民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市场做出简单的判断,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和生产。当“小规模生产”面临“大市场”时,很容易因决策失误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生猪产业化程度低,从众心理强,往往会出现抢购或抢购,导致生猪供应规模大幅波动。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大大降低了猪肉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此时,一旦非洲猪瘟等“黑天鹅”事件发生,负面影响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这是猪肉价格飙升的根本原因。
2
与关注非洲猪瘟和刺激养猪相比,我们似乎应该尽快找到解决生猪产业链问题的办法。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遇到过类似的麻烦,但这迫使他们在完善生猪产业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经验。俗话说,“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养猪大国丹麦和德国的具体做法,或许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以屠宰合作社为核心的丹麦模式
丹麦位于北欧,是世界上人均猪肉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猪肉出口国,猪肉贸易约占世界的23%。丹麦的养猪效率极高,母猪生产力居世界首位;其养猪业也极为发达,现已成为国家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丹麦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猪王国”,屠宰合作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丹麦的生猪产业链以屠宰合作社为核心主体,通过有效整合其他环节,形成相对紧密的纵向合作关系。其代表是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丹麦皇冠”屠宰合作社,拥有近30家生猪屠宰场,员工2万多人,带动2万多养猪户,中国近90%的生猪屠宰加工由“丹麦皇冠”完成。
“丹麦王室”屠宰合作社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合作至上,荣辱与共。农民已经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因为他们把猪卖给合作社,并且拥有股份。股份的大小取决于出售给合作社的猪的数量,这在产业链中建立了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此外,根据合作社的规定,成员必须向合作社出售其所有产品,合作社有义务购买成员生产的产品,并加工和出售这些产品;在收购过程中,合作社采用市场公布的价格信息,使得生猪价格波动很小。这不仅能保证产业链各环节中企业实体利益的实现,还能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第二,综合管理。合作社最大的亮点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实行高效的一体化管理。例如,在屠宰过程中,合作社有一个检测猪肉和猪肉脂肪含量的标准检测系统,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猪肉等级,以确保满足市场预期;在销售环节,合作社也有自己的运输部门,并与中国和欧洲的其他大型运输公司保持密切合作,通过准确高效的仓储和运输及时向客户交付产品。这种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生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而且保证了猪肉质量的安全。
(2)制度完善的德国模式
除了德国举世闻名的制造业之外,它的养猪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许多方面它没有像奶牛和肉牛那样得到政府补贴,但它发展很快。
在养猪过程中,德国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适度规模养殖,养殖规模一般为1000~1200头猪;二是大规模工业化养殖方式,养殖规模一般为5000-10000头。在此基础上,德国大力推进各农场之间的分工明确和专业合作,形成了不同结构层次的标准化饲养管理模式,如养殖农场、商品农场和自养自养农场,以保证每一个层次都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的更高效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猪饲养管理方面,德国利用现代设施和技术实现了饲养自动化。猪的日采食量由计算机控制,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生产性能定期定量饲喂;粪肥的清理也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保持了猪舍小环境的清洁和稳定。这些先进的饲养管理措施不仅保证了生猪生产潜力的发挥和生产性能的稳定,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德国养猪业也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业务服务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
首先,技术服务由德国农业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完成。主要涵盖饲料配方、营养成分检测分析等领域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从而帮助养殖场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
第二,商业服务由合作社和协会完成。其中,合作社的职能包括组织、实施和协调养殖、饲养、屠宰加工、营销、疾病检查、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这使得德国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的主体相互渗透,成为股东,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和协会可以代表养猪业与政府谈判,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第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由政府兽医部门领导。德国始终高度重视生猪养殖中疾病的全面防控和养猪场的疾病控制。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机制和措施,从规划和应急计划到疑似病例的处置、应急演练和监测方案。结果,猪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水疱病、典型的非洲猪瘟、日本脑炎和伪狂犬病在德国已基本消除。
虽然丹麦和德国在发展养猪业方面有不同的做法,但有三个共同的想法很有趣:
产业链的上下游纵向关系紧密,每个环节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规模化和规范化养殖,确保生猪生产和供应规模的稳定;
形成专业化分工,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整的系统壮大行业。
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3
话虽如此,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确实令人感到焦虑。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会给cpi的上涨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抑制内需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旨在促进生猪生产,确保猪肉的供应和价格。例如,江苏省为恢复生猪生产发放了2.61亿元补贴;浙江提出了八大措施:优先审批养殖用地,补贴引进500元/一类;四川采取多种措施稳定猪的生产和供应;广西将适时启动生猪价格调控计划;广东已经给了当地城市最少屠杀的任务...有了优惠政策,市场有望乐观,相信猪肉价格将在近期逐步达到正常水平。
但是,从长远来看,要真正实现猪肉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平稳运行,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切实解决生猪产业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推动整个行业做大做强。虽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努力学习比看天气和吃饭更好——这句话适用于任何领域,无论是养猪业还是其他行业,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标题:付一夫:猪肉涨价 不能全怪非洲猪瘟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