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68字,读完约5分钟
□谢军
在中国,消费金融仅试点了9年。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我们想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为社会创造无限价值,就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
如今,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和金融资本的战场。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中国持牌金融机构不到30家,近六分之一的金融机构已经成立但尚未开业。为了迎接新一轮监管下的洗牌带来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都不遗余力,或申请营业执照,或投资特许企业,或提高竞争壁垒...
由于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扩大内需和金融创新的需要,中国快速增长的消费金融市场,尤其是年增长率为20%的消费信贷,已经成为科技和金融的新蓝海。根据36氪研究所最新的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为8.45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12万亿元,渗透率为25.1%。然而,中国消费金融的获取率较低,近40%的成年人尚未获得相应的服务;与美国40%的渗透率相比,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竞争格局、细分和提高全国消费金融收购率方面有着广阔的增长前景。因此,对于最近从银行保险机构获得“户口”的小米和平安来说,牌照不仅是一张门票,也是抢占有利位置的第一步。
事实上,平安已经开始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布局。投资理财账户、平安博士、汽车家园、平安智慧城形成了消费金融、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基金、汽车金融的金融生态圈。赢得消费金融入场券是平安“全牌照”综合金融集团旅程中的一大亮点。未来,在平安金融生态的大力支持下,消费金融业务将更加多元化,少受限制,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互补,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价值。
互联网巨头在跨境进入方面有着固有的优势。凭借更加成熟的数据处理技术、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互联网巨头攻击消费金融的时机已经成熟。数据流使发现信贷需求成为可能,信贷产品创新提高了客户粘性和客户流量,强大的资本实力为业务运营构筑了风险屏障...它提供了信贷消费嵌入和渗透到服务场景的多种途径。特别是专业化的个人消费金融体系,不仅可以集中培育传统金融无法触及的领域,还可以为居民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从重庆银行保险公司的回复中可以看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向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投资4.5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30%。根据上述持股比例和投资额,小米消费金融的初始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参与成立小米消费金融公司的小米集团,也是金融蓝海中的“老水手”。凭借小米的手机和大宗业务,小米集团的子公司小米金融已经深入涉足信贷、财富管理、保险等领域。
在新一轮强有力的金融监管的推动下,强调资质和风险控制、规范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是大势所趋。消费金融的不同参与者在资本、场景和风险控制方面各有优势。对于拥有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来说,仅仅燃烧流量并不能提高客户粘性。曾经,交通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颗新星;如今,交通已经成为金融创新的羁绊。如果我们不能积聚能量来积聚顾客的核心竞争力,由流动堆积起来的大规模泡沫就无法承受“建筑倒塌”的命运,甚至陷入依赖流动的恶性循环。对于拥有资本优势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如果其产品和运营模式缺乏创新,如果它们试图单纯依赖线下网点,下半年就很难“躺下来,赢下”。正因为如此,守护消费金融的“诗意与距离”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
但是,在合作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用户流量改善用户体验,空业务的发布带动市场需求”的初衷和距离也有被推向极端的风险。如果互联网平台不能突破商业困境,它只能成为控制流量的平台工具;然而,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捕捉流动红利,也无法避免成为提供资本渠道的互联网平台的命运。从长远来看,被市场淘汰并非不可能。
这样,获得一个企业的“账户”并不意味着它在未来的竞争中稳操胜券。尽管平安和小米各有优势,但如果它们不想在用户信用和资产审计等难题面前被市场边缘化,就不能掉以轻心。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巨大、监管更加严格的背景下,如何在业务、客户和风险之间保持平衡,是所有消费金融竞争对手的必修课。如果各方不能平衡情景、风险控制和资本等影响消费金融的因素,必然会影响企业在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整体经营战略。发达国家的积累和沉淀表明,国民消费习惯、金融信用体系和政策法律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消费金融的试点时间只有短短九年。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专注于如何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为社会创造无限价值,金融技术的后半程竞争必将精彩纷呈。
在消费金融产业链中,资本需求者、资本供给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者、消费金融基础设施起主导作用,而资本需求者和资本供给者生活在产业链的上游,而消费金融服务提供者生活在产业链的中游,而消费金融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起着监管和支撑作用。针对上述环节中的顽疾,许多金融技术领先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客户获取、风险控制、运营、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行业能力,促进金融供应链上下游用户的无缝对接,加快消费金融合作开放步伐。
有了行业的严格监管和相关企业的创意绘画,消费金融的情景、风险控制和资本之间的平衡轮廓将会更加清晰,“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的美好画面也不难想象,“万霜争自由”的良好消费金融生态终将成为现实。
(作者是一位年轻的经济法学者)
标题:消费金融大棋局背后的资本角力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