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62字,读完约11分钟
原创郑会欣世纪杂志世纪century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前几天在《世纪》杂志新书目录上看到陈忠人写的《祖母陈洁如口述史料诞生始末》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 主编沈飞德哥哥马上给我发了这篇文章,阅读后,不由得唤起了我近30年前的回忆。 幸运的是,因为那一年的信还没有完全留下来,所以基于这些信,我来谈谈我知道的这个英语回忆录出版前后的情况。 ||真假莫辨的回忆录出现在台湾|| 1992年1月,从台湾《传纪文学》第16卷第1期开始陈洁如( 1906-1971 )的回忆录突然连载,根据本期刊登的《编辑》的证书,该回忆录的出版发生在去年11月。 我只是说他手里有一本从来没有发表过的《蒋介石夫人回忆录》的英语原稿,本来就不打算发表。 “但是生命几何学,我把那张照片全部洗了,分为英国和美国的某大学和南半球的某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室保存了”原稿还在他手里。 考虑到今后会被滥译成外国所谓的“中国通”,还是说“中国人自己解决比较好”。 这部《提供者》还认为,这部陈洁如的回忆录不仅关系到蒋陈之间的感情,也关系到北伐前后蒋介石和其他民国要人和俄顾问之间的故事。 因为这是一本《改写民国历史的书》。 《陈洁如回忆录》在《传纪文学》上连载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台湾政坛的热议。 如果有人阅览得到宝藏的话,我觉得那个复印件很有趣,公开了很多秘辛。 有人认为这本书写得像野史一样,一点价值也没有。 作为从事民国史研究的学者,我自然仔细观察了这本回忆录的出版,但我不认为怎么也和这件事有点关系。 1992年7月,这个时候我从南京回到香港定居将近4年,到中文大学工作也快两年了。 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大学老师张宪文教授的电话,他要我帮忙做事情,其实找到了陈洁如的女儿,得到了她的同意,出版了母亲的英语回忆录。 当时国际电话费用很高,张老师也说只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话,就把详细的复印件写在信里发给我了。 几天后,张老师寄来了一封厚信。 除了他写的三张信纸外,还附上了陈瑶光的丈夫陆久先生( 1902-2008 )写的信和陈洁如的女儿陈瑶光( 1921-)写的英语传真( 1921-)。 图|易劳逸教授( 1923-1993 )张老师在信中说,几年前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时,他复制了藏在该馆的陈洁如回忆录的英语原稿,交给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易劳逸教授。 易劳逸教授计划写蒋介石的传记,所以打算出版这个英语口述,胡佛研究所说。 陈洁如本人于1971年去世。 她和蒋介石结婚后就没有生育了。 我收养了一个华侨女孩。 我叫蒋瑶光。 和蒋分手后,改名为陈瑶光。 我知道她在香港定居了,但没有她的通讯地址,一直没有联系。 张老师终于听说了住在上海的陈瑶光第二丈夫陆久,写信问。 陆久先生回复了陈瑶光在香港的地址,说她最近从美国回到了香港,但张老师去信也没有回复。 易劳逸因为这件事着急,多次给他写信,希望尽快找到陈瑶光,所以张老师想我,让我代他联系。 易劳逸教授( lloyd e. eastman,1929-1993 )是研究美国中国史,特别是民国史的著名教授,他也是费正清教授( 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 )的学生。 19780年代,他相继出版的theabortiverevolution:chinaundernationalistrule,1927-1937和seedsofdestruction:nationalistchinainw 1937-19 易劳逸教授在80年代经常访问大陆,多次来中国第二史资料馆查阅资料。 1987年10月,以二段馆为首举办了“民国资料与民国史学术研讨会”,除内地学者外,易劳逸教授和其他20多名外国学者也应邀参加,诚是当时学术界的大盛会。 我当时在二段馆工作,参加了会议的准备,见过他好几次,没有单独向他谋利的时间,但他的名声已经听说了。 后来张老师又把我的电话告诉了易劳逸教授,他也专门从美国打来电话,委托我处理这件事。 ||让陈洁如代替两位老师联系家人||两位老师说的话作为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但根据陆久提供的地址,7月23日我给陈瑶光写信了。 信中先自我介绍,台湾传记文学刊登了你妈妈的回忆录后,学术界很重视。 这本回忆录的英文原稿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易劳逸教授为了让世界上很多人理解这段历史,计划在美国出版英语原稿,但必须得到家人的同意。 他说他给你寄了好几次信,但一直没有回信。 现在我的老师张宪文教授要我尽快和你联系。 我把联系方式和电话号码写在信上了 我在信中介绍易劳逸教授是美国一流的民国史学者,人品正直,学问渊博,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很有名,南京大学的史学部长张宪文教授是易教授的好朋友,是国内有名的民国史专家。 另外,易劳逸教授反复强调,这本书出版的稿费全部交给家人,他不收任何报酬。 图| 1992年7月,张宪文写给作者的信(部分) 7月28日上午,我在办公室接到陈瑶光的次子陈晓人的电话,说我给母亲的信已经收到了。 年纪大行动不便,请他联系,我们约定当天下午在九龙塘附近的咖啡店见面。 那天下午我见到了陈晓人先生。 他是西装皮鞋,相貌堂堂,年龄约50岁左右,从他给我的名片上可以看出他是香港美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我先把易劳逸教授给母亲写的信和传真给他,详细介绍了易、张两位教授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复印件,以及出版英语回忆录的目的。 陈晓人说,母亲没有收到过易教授的信和传真,张教授的信之所以没有回复,是因为首先不了解对方,以及关于台湾“传记文学”单方面连载回忆录的方法被保存下来。 但是收到我的信后,知道我在香港,很多事情可以直接问。 另外,通过我的介绍知道两个教授的人品,很可靠,所以同意互相联系,他也感谢我的中介联系。 陈晓人说,台湾的《传记文学》出版了祖母的回忆录,没有事先征求过他们的意见。 从发表前几期开始,有些地方就不像祖母的话。 他从小和祖母一起生活了将近20年,1962年定居香港才分手,所以精通她的生活和语言习性,而且这个回忆录译文的水平也不高。 他还说祖母保存了很多照片,确认她写了回忆录,时间是她来香港不久。 写回忆录需要找点资料核对,所以写信给母亲索取后,通过秘密渠道从上海寄到香港。 他有一些去香港给蒋介石写的信的复印件,可惜我没有照相机。 没能拍照。 图| 1992年7月12日,陆久之向张宪文的信陈晓人介绍,他们了解易、张两教授,绝对信任他们的学术地位和名声,这本英语手稿对美国出版大体没有意见,但说有两个问题。 首先,他们想知道这本英语手稿是用什么方法传到胡佛研究所的。 其次,他们可以向他们提供英语原稿的复印件,根据原稿和复印件,确认这个回忆录是否真的是祖母做的。 我还希望易教授能用其他方法论证这篇原稿的真伪。 也就是说,只有明确这篇原稿真的来自陈洁如之手,才能具体协商今后的出版问题。 正事结束后,我们再谈别的。 陈晓人比我大六七岁,基本上是同龄人。 我们互相交流了经验。 他简单地说了从小和祖母一起生活的往事。 “文革”发生后,他们家因与蒋家的关系而受苦,他哥哥陈忠人因此入狱。 “文革”结束后,在有关部门的调解下,他们兄弟俩被批准来港与母亲团聚,以及到达香港后如何奋斗。 我们谈了大约两个多小时,出门前陈晓人说他会直接和易劳逸教授联系。 第二天预定和陈晓人见面,把写了会话情况的长信传真给易劳逸教授,然后把这封信的复印件发给张老师。 这样,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图| 1993年4月13日陈晓人会见作者的信||回忆录在英美出版引起了史学界的热烈讨论||从那以后,我就不在乎这件事,也不太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 到第二年4月19日为止,我收到了陈晓人13日写的信。 他说他打算在清明节和复活节期间和我见面,最近在港口陪同客人,复活节在办公室埋伏,去广州参加春交会。 之后,参加华东考察团离开港口,只有第二天( 14日)。 不知道为什么,13号写的这封信在香港走了6天,19号上午之前收到了。 我早就错过了见面的约定时间。 我赶紧发了传真给他证明情况。 然后,他说他回到港口后随时可以见面。 为了不出错,可以用电话或传真通知。 但是后来已经没有收到陈先生的信了,我不知道他会见到我说什么。 但后来在网上发现宋美龄于2003年去世后,陈晓人接受英国bbc专栏的实名采访,宣布祖母来到香港后受到台湾宋美龄的威胁。 标题是“慈容背后的残忍”。 图|《陈洁如回忆录》英文版的书封,1993年9月在英美出版当时的陈洁如回忆录很重要,除了治理民国史的学者外,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也很感兴趣。 最初刊登回忆录的《传记文学》在连载6期后以《陈洁如回忆录蒋介石陈洁如的婚姻故事》为名出版单行本,全文约21万字。 台湾的《新情报》杂志也在连载后马上发表了节译。 书名是“我做了七年蒋介石夫人”。 内地出版社也不让步,《陈洁如和蒋介石:改写民国史的陈洁如回忆录》(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陈洁如回忆录: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中国友谊出版企业,1993年)等相继出版,之后出现了日语。 陈洁如的回忆录除了中文版最初出版外,易劳逸教授出版的《陈洁如回忆录》的英语原稿也于1993年9月在英国和美国,由westview press出版。 书名为chaing kai-shek’s secret past:thememoiroot。 但是,易劳逸在出版前写了13张纸的序言,明确了这部回忆录的发现和出版经过。 他说,1990年左右,台湾年轻学者在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阅读时,无意中在藏书张海洋档案中找到了这个回忆录,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易劳逸听到消息后马上去斯坦福大学查原件,接着去台湾收集相关资料,在台北得了脑病,不得已只能回美国,台北的《新情报》杂志和《传记文学》杂志争相翻译和连载,先这篇回忆录 由此可见,《传记文学》编辑所说的神秘“提供者”和所谓信达雅的“译者”,恐怕是子虚乌有的人物。 《陈洁如回忆录》出版后,关于其文案是否属实,学术界发生过热烈的讨论。 但是,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陈洁如确实和蒋介石一起生活过7年。 另外,陈洁如晚年来香港后也确实与人合作写了回忆录。 之后,受到台湾方面的介入,最后个人完成了。 这些是毫无疑问的。 《陈洁如回忆录》出版已经将近30年了。 易劳逸教授死于1993年。 陈晓人和陈瑶光也于2009年和年去世。 现在斯人去写这篇小文,怀念过去。 顺便说一下陈忠人的复印件最后写道蒋介石日记的出版引起了蒋家的《姑嫂伯溪》,蒋方智怡是蒋经国幼子蒋孝勇的妻子。 蒋友梅是蒋经国长子蒋孝文的女人。 他们俩不是同辈,彼此的关系不是阿姨,而是“阿姨侄子之争”。 原文刊登在《世纪》杂志年第四期责任杨之立自媒体杨之立助理钟凯月《世纪》杂志唯一的官方微信平台上。 没有特别的证明,这个微信复印件都来自《世纪》杂志,版权都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侵权行为。 本刊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世纪》杂志发行部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邮政编码: 200020电话/传真: 021-53062023 e-mail:Wen _ sh i88 @ 126原文[/h]
标题:热门:《陈洁如回忆录》出版前后的一段回忆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