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45字,读完约10分钟
■合肥经济开发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4)。创新和升级
本报记者王彩娜陈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升级的特别意见》,再次发出了强烈信号。
经过26年的发展,合肥经济开发区在翻越山脊和动能转化的关键阶段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由于发展初期土地资源供给粗放,空.存在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约束等问题其中,土地要素的制约尤为突出。低效的土地、低端的生产能力、低效的企业以及闲置的土地和工厂占据了一定数量的空.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合肥经济开发区自2016年以来,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以“平均亩产效益”为导向,创造性地实施了“创新升级”(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行动,着手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产能力低端、企业低效和闲置土地(厂房)等问题,实行工业优胜劣汰,鼓励和引导企业形成最大的亩产。
“建立“创造升级”的工作机制,创建亩产高效的生产区,不仅是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加快动能转化的有力抓手,也是解决新一轮国民经济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有益探索。”合肥市委常委、合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威说。
奖励“优秀”和惩罚“差”,并以不同的方式分配资源要素
一个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要素的约束将越来越明显。
合肥经济开发区应牢牢把握如何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建立企业评价机制和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机制。
自2016年以来,全区先后出台了《转移促进行动计划》、《工业企业增效升级若干政策》等文件,首次打出了转型升级政策的“组合拳”。2018年初,专业人员被抽调成立了“创先争优”办公室,在全区率先开展“创先争优”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推广计划。“创先争优”已形成系统规范的工作模式,并被视为“二次创业”的总支撑。
2018年,合肥经济开发区引进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并对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实施绩效评估项目。指标设置突出了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包括五个项目:亩税、亩主营业务收入、亩利润、环境保护和R&D创新。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将开发区内328家工业用地企业分为甲、乙、丙三类..“企业分类后,我们实施差异化管理机制,重点加大对一流企业的支持力度,迫使一流企业积极转型升级。”该区“创先争优”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正茂说,该区一家机械企业原本是一家C型企业。“刺激”政策实施后,近两年年产值和税收大幅增长,一举由C型提升为A型,支撑了世界500强企业,成为该地区第一批升级换代的典型代表。
经济发展与时俱进,方法和策略不断变化和升级。合肥经济开发区不搞“大而全”,而是满足企业需求和产业现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李正茂说,对于这三种类型的企业,区里强调“差异化经营”和“挖掘存量潜力”,并给予不同的土地供应、资金、融资和技术改造政策,一个企业,一个政策,和精确的援助。2017年,全区共安排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甲类企业优先发展、乙类企业土地再开发、“零增长土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合作;丙类企业低效用地是转型升级的重点。“对C型企业,不享受区级财政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不参与各种先进评价,从而迫使低效产能积极转型。”
通过绩效评估和分类管理,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到优质企业和优势行业。记者认为,合肥经济开发区的这一做法无疑将为企业树立一面“旗帜”,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树立一把“标尺”。
从“低”到“高”再到“管家”,为市场主体服务
智能网络玉雕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走进合肥经济开发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独特技能的机器人令人惊叹。目前,该基地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多家,为当地3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形成了智能制造业示范集群。
“我们面前的一些工厂和土地曾经是传统设备制造企业第二阶段的工厂和土地。”双创基地市场部主任钱成告诉记者,由于市场原因,工业园区建成后产能过剩,土地和厂房长期处于空本土状态。为合理处置低效土地,合肥经济开发区支持企业科学规划产能,将其724亩土地返还给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集团等一批智能制造项目,预计年产值80亿元,年纳税5亿元。
有了“每亩接力棒”,就要做好“管家式”配套服务,推动行业“由低到高退”。
合肥经济开发区认识到“创新促发展”不仅是政府主动服务监管的体现,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创造良好商业环境的有效手段。“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鼓励和帮助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率,让企业与开发区共同成长,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合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玉舟强调,“创新升级”坚持质量第一、效率第一,突出结果导向,以企业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合肥经济开发区在推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目标,着力优化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区域统筹规划,淘汰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
一方面,根据“投资强度、亩预期税收、亩预期能耗、亩预期排放量”四项指标,严格项目准入评估,实施分类监管,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和节能减排安全评估等准入政策,更好地推动工业经济向“创新驱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型”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实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行动,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在深化“分拨服”改革中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创造条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进入区内就业创业,加快产城融合。“通过一系列配套服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合理高效配置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创业活力。”孙玉舟说道。
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是改变发展逻辑的“信号灯”。记者发现,合肥经济开发区所有受访企业都在思考如何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率。他们主动实施技术改造,加大研发投入,节约土地资源,以适应新的发展方向。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智能制造双创基地自主开发的机器人智能云开放服务平台已成功成为安徽省面向服务的制造示范平台,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专注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示范平台。“支持企业发展是一项专利和一项创新。发展的动力不在于占用了多少土地和资源,而在于汇集了多少好主意和好主意。”钱成表示,基地落户合肥不到三年,依靠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逐步实现了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和地方产业化,开辟了科研成果与市场无缝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认为,随着低效用地的不断“松动”以及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国内外将有更多的企业带着创新基因来进一步推动合肥经济开发区的优质发展。
腾“笼”为“鸟”,整合布局优势产业
7月1日,合肥经济开发区安徽鲁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收购该地区一家工贸公司,从事5g通信设备配件生产等业务,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由于市场原因,被收购的工贸公司在2012年后停止生产,将其所有工厂出租给他人进行废物回收和储存,这是“分散和污染的”,根据规定属于丙类企业。这是合肥经济开发区实施项目嫁接、引进优质项目的又一成功案例。
“变笼为鸟”,盘活资源,增加效益。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肥经济开发区加快了合同中明确约定的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建设,要求企业限期开工,并约定竣工期限。否则,按照“升级、项目嫁接、协议回收、退进三级采购和入库”等方式处理。,清理和处置闲置土地。有限的土地已经变成了鸟,工业项目已经更新,工业结构已经优化,新旧动能已经转换。
雪琪电器于2011年落户合肥经济开发区,是一家致力于大型冰箱和冰柜研发的家电企业。然而,随着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加,原有的厂区逐渐不能满足需求。2016年,经济开发区率先上线并积极协调,促使附近一家低效率家纺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获得厂区100亩土地。雪琪电气年主营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亿元,年纳税近3000万元。通过“换鸟笼”,同一地块的税收贡献增加了几倍。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合肥经济开发区已经盘活了4000多亩低效土地,成功嫁接和布局了海尔高端智能家电、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美菱自动洗衣机、清华蒂奇科技城、中化三建等多个优质项目。新增产值可达1000亿元。
“创造和提升”的效果不止于此。数据显示,目前合肥经济开发区工业企业平均每亩税收已达22.4万元,同比增长9.1%;甲类企业84家,比上年净增8家。丙类企业数量从57.1%下降到50.0%,面积比从20.3%下降到17.7%,加快了产业转型步伐。同时,土地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18年,全区工业企业平均每亩税收、平均每亩主营业务收入和平均每亩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9.1%、18.2%和15.3%。
为产业发展服务,必须以产业规划为导向,整合布局,无缝对接。李正茂表示,新制定的合肥经济开发区(南区)工业空室布局规划,以顶层设计为主,以工业布局规划引领“创新促发展”。
“这个产业规划符合‘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根据全区十大产业发展目标,合理估算各产业用地规模。”据合肥经济开发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经济开发区的产业规划很大程度上是以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和低效用地认定为基础,以空现有产业布局为基础,综合考虑空区域产业协调、生产要素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约束。
先是浙江,然后是安徽合肥,“每亩英雄”成了地方经济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创业就是创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合肥经济开发区的“亩英雄论”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而是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出来的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
从合肥经济开发区的经验来看,创新升级就是转变发展理念,弱化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注,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求效益,尽可能少用土地资源和能源消耗,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标题:用好“亩均指挥棒”在转型升级中率先突破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