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西宁9月10日电青海的贫困家庭:只要他们信守承诺,摆脱贫困,那就不是坏钱
新华社记者王金金
天亮前,王胜寿去打扫新房子,然后去清理羊圈,忙了一上午。很难想象精力充沛的王胜寿是一个癌症患者。他说:“政府用真金白银帮助我,不再努力工作,我担心这将成为孩子和国家未来的负担。”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找到摆脱困境的资金,青海省将金融扶贫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探索并实施了贫困家庭信用修复机制,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使诚实守信逐渐成为高原农村的一种趋势。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加朗乡西滩村第二社会贫困家庭王胜寿是通过信用修复收回贷款的受益人。
由于贷款逾期还款,王胜寿没有得到村里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那时候,我刚发现家里患了癌症。我认为银行贷款就像借朋友的钱一样。接下来的几天没关系。我没想到这些日子会拖拖拉拉,变成一个银行系统中没有信用的人。”他说。
2017年,青海省建立了“理解+救助”的贫困户信用修复机制,即有开发项目、还款能力和劳动技能但信用记录较差的贫困户。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部主任贾利军表示:“扶贫小额信贷不是对贫困家庭的金融支持洪流,也不是对贫困家庭的“一次性”贷款,而是要识别具有真正产业发展能力、贷款意愿、扶贫项目、劳动技能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家庭,使每一笔扶贫小额信贷都能优质贷出。”
在了解了王胜寿的情况后,村干部和银行联合发起了贷前调查。村委会主任杨占彪说:“王胜寿并没有恶意拖欠,他在村里通常都有好名声。”村干部站在风险控制的最前沿。他们既不能让国家花钱,也有义务让银行了解村民的贷款需求,解决村民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2017年1月底,王胜寿成功获得5万元扶贫贷款。
看着自己的羊圈,王胜寿非常高兴:“因为当初有了这笔贷款,现在我可以养这200只羊了。我家里有收入,心情也不错,病也快好了。”
农村商业银行行长周信安表示:“对贫困家庭的信贷修复以及与地方政府联合发放扶贫贷款,极大地解决了银行与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降低扶贫贷款金融风险的同时,也节约了银行信贷成本,扶贫贷款得到了利用。”
在西丽潭村,扶贫贷款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而且促进了农村诚信风尚的建设。康涛的家庭是西滩村第三社会的一名村民,今年遭遇了洪水。十英亩的庄稼没有收割,这个家庭今年的收入没有保证。"当你卖铁的时候,你必须偿还贷款."康涛说:“尽管发生了灾难,家庭的正常开支仍然可以维持。归根结底,这仍然取决于三年前扶贫贷款所节省的资金。我会好好借它。明年一月贷款到期,我一定会按时还的。”
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宁市中心支行统计,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有2189户贫困户的信贷得到修复和重建,其中1730户获得贷款5798万元。
青海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海还将把“普惠金融”拓展到全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信贷+扶贫贷款”、“信贷+农牧政策性保险”等创新服务,不断为贫困人口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不断扩大融资规模。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严松
标题:青海贫困户:只要守信用 脱贫不差钱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