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4字,读完约3分钟
温州市洞头区泥屿岛素有“紫菜之乡”的美誉,紫菜产量曾居浙江省首位。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财政困难,工业发展一直未能增长。
去年,泥屿岛布岱坳村种植的4200多亩紫菜以3000多万元的价格售出,不仅提高了亩产量,而且农民收入也明显增加。布岛村党支部书记童告诉记者,去年全村共投入840万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据了解,农行系统向该村发放的“紫菜贷款”已超过1070万元。
“紫菜贷款”是浙江农业银行推出惠农电子贷款“自画像”平台后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有助于“博爱”增加收入。近年来,浙江省农业银行探索了“产业+农民”精准支农的新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民数据和信息来源,全力支持农村产业振兴。今年前8个月,我行惠及农民的电子贷款增加146.81亿元,总额超过359亿元,居中国农业银行增幅第一位。
贷款的便利性源于村民信用档案的建设。浙江省农业银行根据农民生产、供销和信贷情况,以“一村一表一户一档”为目标,在浙江建立了264万个村民信用档案,使系统能够自动采集数据并生成信用,解决了农民抵押担保问题。
如何建立如此庞大的数据库?浙江农业银行坚持“办村”与“办号”相结合。一方面,派出员工、信息员、在职干部分头工作,到村里入户,全村推进档案工作;另一方面,127万份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数据在网上批量备案。截至今年8月底,该行已开放13个数据源,建立了264万个村民信用档案,占全省农民的35%以上。
在此基础上,农行推出了贷款“自画像”平台,拓宽农民信贷数据来源。据介绍,“自画像”是指银行向行业客户发送邀请贷款信息,并引导有需要的人自行补充信息。该银行将客户的个人肖像和基本数据分析相结合,并在现场调查后,生成预贷款和发放贷款。
“在档案在村里被归档之前,如果这个村子里没有档案,村民就不可能借钱。目前,“自画像”平台由行业和行业垂直运作,解决了农民分散在不同行政村,无法推动全村建档的问题。贷款发放更加有针对性和集中。”浙江省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湖州,中国农业银行为持有“安吉白茶茶园证”的茶农推出了“白茶贷款”信贷模式,吸引了598名持牌茶农,发放贷款1.56亿元;在温州,中国农业银行为番茄种植者推出了“番茄贷款”,吸引了1000多名种植者,发放了超过1亿元的贷款;在金华,中国农业银行的联合政府和地方协会推出了“葡萄贷款”,向572名农民发放了7815万元的贷款...(经济日报记者黄平通讯员王喜红)
标题:浙江农行:精准“画像” 扶贫惠农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