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4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赵洁
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74个文化中心和30个文化站。经过70年的发展,现已有117个公共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85个博物馆、24个美术馆、1093个综合文化站和12522个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设施五级网络基本形成,人均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和人均图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郑洪帆说,70年来,内蒙古坚持抓基层,夯实基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共建共享,引导各方面资本资源投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一大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同时,坚持融合发展,引导和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包容性文化服务,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零距离”。
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益增强
自1946年内蒙古艺术团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已成为内蒙古文化事业始终不渝的追求。
据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95个国有文艺团体,5643人,每年举办1500多场惠民演出。内蒙古31个贫困县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和流动文化车,2018年举办了5400多场流动演出,观众近277万人;流动图书和期刊被借了37万次和70万次。推动各类展览的正常举办,特别是围绕内蒙古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要时间节点,开展一系列歌颂党、祖国和人民的展览活动,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课堂。2018年,在内蒙古举办了4000多次各类展览,吸引了约380万游客。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内蒙古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已发展到近3700人和9万多人,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每年组织2000多项全民健身活动,有1100万人参加。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众服务的“最后一英里”并没有错过
人民命令,政府买单。内蒙古着力解决边远牧区文化服务缺失问题,实施“数字文化进蒙古包”工程,覆盖60多万平方公里,惠及300多万农牧民;共投入5.6亿元,加强边境贫困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蒙古语翻译、广播传播能力建设,在保障边境安全、稳定边境、清理边境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为了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内蒙古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在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政府购买民间剧团节目和公益性岗位的试点项目;推进“蔡赟服务”的实施,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联系。
郑洪帆表示,这一创新模式已被全国100多家图书馆借鉴和复制。11275家草原书店建成,红岩阅读计划实施,全民阅读推广继续实施。围绕解决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盲文图书借阅、有声电影等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游客来了
自文化旅游整合发展以来,内蒙古开始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
元上都、辽上京、长城等历史遗迹,乌兰浩特“五一”会址、成川国家干部学院、济宁战役纪念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成吉思汗陵、五当召、黄河三胜水利枢纽等文化景观,茶树旗、博克图、多伦诺尔等历史文化名镇,蒙古族长调、呼麦、黛安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街区,
数据显示,2018年,内蒙古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11亿元。依托公共文化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牧区)旅游,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帮助33000户贫困户办卡增收,4736人稳步脱贫。
郑洪帆告诉记者,70年来,内蒙古公共文化体系和机制日趋健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步入法治轨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优先保护范围,不断加大投入。1952年,内蒙古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只有200万元,到2018年达到94.3亿元。
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郑洪帆深刻认识到,要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扩大内蒙古特色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坚持深度融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应和带动效应;要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保障,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题: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零距离”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