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南宁10月24日电不再担心刮起的风吹落的雨吹落的房子——广西都安县扶贫搬迁户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卢伯安
廖、、张和他母亲坐在新房前,看着人们来来往往。母亲和儿子的脸上都充满了幸福。“在过去的两年里,我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我以前从未想到的。”他说。
廖住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枝阳镇,他的五口之家住在一栋90平米的新房子里。明亮的房间、崭新的物品和整洁的家让他的新家看起来简单舒适。
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石漠化地区。全县山区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89%。它被称为“落基山王国”,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十三五”期间,共有10,511户家庭,46,747人。
搬到这里之前,廖的家离这里有20多公里,交通很不方便。屯里的人都住在泥房里,上面一层是粮食和杂物,中间一层是人,下面一层是猪、鸡、鸭、牛、羊。
自2016年以来,都安瑶族自治县按照“精确规划、精确搬迁、精确救助、稳定扶贫”的思路,大力推进扶贫搬迁工作。
截至2019年8月20日,全县20个新移民区规划建设的11,110套(幢)移民房屋已完成主体建设,全部满足搬迁和入住条件,其中18套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44,558名贫困人口已完成搬迁和入住(含交钥匙)。
2017年8月29日,村民们搬到了三只洋镇的新扶贫搬迁区。在距离高速公路出口仅2.5公里的新区,已经建造了210栋联排别墅,有1069名穷人的210户家庭已经得到安置。
廖的房子是一栋一层半的建筑,厨房里有煤气和自来水,客厅里有电视和沙发,卧室里有新买的床和衣柜。“过去,我家住在泥屋里。一阵风吹来,尘土和泥都落了下来。”廖在新房子里比划着,说过去每次有暴风雨,家里人晚上都睡不好,怕整个房子被风雨吹倒。现在,一家人不再担心晚上刮风下雨了。
在新区,几乎所有能帮助穷人和安置居民的新房子都像廖的家一样。当记者进门时,同样来自龙牙屯的于万和正在厨房里用煤气做饭。他说,在搬迁之前,人们用木柴做饭,每当生火时,泥巴房里就充满了烟尘,这既不方便又不卫生。
在离万宇家不远的地方,7岁的于小蝶和几个孩子在展览的旧照片中寻找他们搬迁前的旧居。当记者向前看时,这些老照片中的村庄几乎与廖迁址前的龙牙屯一模一样,岩石嶙峋,房屋泥泞,有的房屋破旧不堪。看到记者带着相机,几个蹦蹦跳跳的孩子赶紧把记者拉到他们新家门口,帮他们拍照。
这是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搬迁新区生活的一个缩影。全县有20个新的移民安置区,其中一些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有些靠近河边,环境优美;有些离县城很近,有很宽的就业路线。搬出了大山的人们在“变砖房为楼房”的新家里过着美丽的新生活。
如果你搬家,你必须稳定、发展并致富。在推进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搬穷窝”和“改变贫业”并举,通过“借牛(羊)换牛(羊)”、“扶贫作坊”和东西部扶贫合作等措施,促进搬迁人员的持续增收。
廖居住的新区也有一个“扶贫车间”,但他在新区开了一个小店。“政府给了我各种证书和执照,给了我一台冰箱,还为我买了第一批价值约3000元的商品。”廖说,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他,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山人,开始买卖。
记者走访时,廖正在商店里摆放各种商品,村民们不时来买东西。“过去,我甚至不知道如何购买商品。现在我可以和外面的各种商家讨价还价,谈生意了。”
48岁的廖(音译)在店里做完生意后,拍了拍手,坐在新房门口87岁的母亲身边。她快乐的微笑在秋天的阳光下绽放。“现在,我商店两个月的营业收入相当于我家乡搬迁前一年的玉米收成。”廖对说道。
廖说,从茅草屋到泥屋,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交通已经从走山走山,现在汽车来了又走在家里。老母亲目睹了时代的变迁,亲身感受到了扶贫搬迁政策给大山贫困人口带来的好处。每天,一旦老年人有了空,他们就会坐在自己的家门前,和一起搬到这里的人聊天,谈论他们的新家、新变化和新生活。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不再担心风雨刮倒房子了——广西都安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生活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