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83字,读完约6分钟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焦家湾村民俗文化墙一角。李立社(仲景视觉)
焦家湾村老党支部书记朱富民一行捐赠青瓦。魏军(仲景视觉)照片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是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县之一,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近年来,陇西县积极帮助焦家湾村构建社会扶贫模式,开展了深层次、广泛、全方位的扶贫合作。陇西县焦家湾村修建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墙,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2018年,陇西县退出44个贫困村,5279户2.0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率降至7.63%。
“如果你以前从县城来两个小时。”从甘肃省陇西县乘公交车到权家湾镇焦家湾村需要20多分钟。我一下车,就听到村民们说,因为没有路,没有水,很多人把家搬到了其他地方。焦家湾村曾是全县人口最少的村庄。
近年来,焦家湾村不仅修复了水泥路,吸引了洮河,留住了村民,还创造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墙,成为著名的“明星村”,吸引了周边乡镇前来参观学习。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中部,十年来一直遭受干旱和土地贫瘠之苦。它是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县之一,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3年,该县215个村庄中有108个贫困村庄,有35,800户家庭和146,300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3.64%。2018年,泸西县退出44个贫困村,5279户2.0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33,000人,贫困村庄减少到9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63%。
巩固对减贫的信心
播种犁、水箱、油灯、算盘...一面民俗文化墙唤起了无数人的乡愁记忆。
从日常生活到传统农具,从老房子的椽子到废弃的菌棒,所有展品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村民和村干部可以充当讲师,自豪地讲述绿色瓷砖、亚麻杆和播种犁的故事。
民俗文化墙是焦家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地的农耕文化、生产生活、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墙的总长度是260米,总面积是400平方米。全家湾镇镇长张瑞桐说:“在建设民俗文化墙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普通群众参加会议,让他们作为主体参与扶贫的决策和部署,感受扶贫的浓厚氛围和全镇近年来所做的努力,让他们谈谈要求,充分调动和激发贫困群众扶贫的信心和决心。砖瓦不断被捐赠。看到人民积极性很高,干部们越来越难搞了。”张瑞桐说,在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下,民俗文化墙于今年4月中旬开始建设,历时一个月完成,创造了属于人民自己的“焦家湾速度”。
“民俗文化墙的修建改变了整个村庄的环境面貌。村民们有意识地打扫了院子和房子的前后。”张瑞桐说:“不要只看小的风景,它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下大雨时,由于担心雨水会把墙冲走,附近的几个村民会主动用铁锹排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每一块青瓦都是每个人对自己力量贡献的体现。普通民众参与农村文明建设的程度大大提高,激发了普通民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全家湾镇党委书记徐贵相是民俗文化墙的总设计师。他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和焦家湾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有自豪感、幸福感、成就感和尊严感。
民俗文化墙建成后,76岁的老党支部书记朱富民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都会来拜访并坐下。他捐赠了5000多块从老房子里搬走的绿色瓷砖。虽然他儿子的家离内蒙古很远,但他和妻子都不愿意离开。他说:“这里很好,你看得越多越好。它过去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现在就像城市里的一个公园。”
提高扶贫技能
焦家湾村焦家湾社的杨河西,不仅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成了一个能够致富的人,帮助村民解决了养牛、种蘑菇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014年,杨河西因女儿生病而变穷,生活陷入困境。经过收入核实和民主评议,她被认定为焦家湾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杨河西主动联系村委会,表示自己的发展意愿和援助需求。常驻干部和负责援助的人员结合实际问题和政策指导,为他们量身定制援助计划。发展资金不足,帮助干部帮他申请2万元专项贷款用于精准扶贫;由于缺乏耕作技术,驻地干部对他进行了耕作技术培训,并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
在帮扶政策的指导下,杨河西有了自己的脱贫致富思路:改善基础条件,建房子,引进两头西门塔尔牛,探索种养结合,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高蛋白饲料玉米、苜蓿等牧草,保证牲畜的供应。同时,我们将努力在福建省连江县建设新的蘑菇棚,发展设施农业。
杨河西不仅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各种耕作技术培训,还利用网上学习将专家的理论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丰富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脱贫致富的技能。
近年来,陇西县积极构建社会救助、东西合作、定向扶贫等社会扶贫模式,深化与福建省连江县东西部的扶贫合作,开展深度、广度、全方位的扶贫合作。目前,连江县有22个乡,57个村,10个企业。与陇西县17个乡镇、57个深贫困村、10个贫困村对口帮扶,建有4所学校、2所学校,到目前为止,种养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建成4个扶贫车间,培训和建立了272户贫困户,实施了340.2万元援建567户贫困户,330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到连江县。 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超过300万元,带动200多户贫困家庭增收50多万元。
2016年,杨河西一家成功脱贫;2017年10月,杨河西还清全部债务;2018年,拥有少量积蓄的杨河西拿出2万多元支持二女儿参加学习和培训。他说:“孩子精力充沛,我支持。”
目前,杨河西饲养3头基础奶牛,管理一个占地120多平方米的蘑菇大棚,年收入约5万元。他扶贫的秘诀是:“干部帮助引导,主动尝试,循序渐进。”
杨河西成了村里的“名人”。同一个村子的人看到他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来学习并征求意见。
标题:“扶志”又“扶智” 脱贫添动力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