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6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实体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都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技能人才。然而,现实中有数千万的高级技师。如何打造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伟大的乡村工匠”,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
职业教育突破传统,以产业升级为目标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0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2025年将接近3000万。
一是产业升级急需人才,职业教育市场巨大;另一方面,还有学生资源减少的压力。站在发展的“窗口”,职业教育需要走一条新路,切实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据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11700所职业院校,年招生928万人。记者走访了部分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发现部分学校在课堂改革和办学模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转变,满足了“中国制造2025”行业的需求。
“为了满足汽车工业智能化、电气化‘智力创造’的需要,将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开设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课程。基本上,汽车产业结构将在哪里调整,学校将在哪里跟进?”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魏胜建表示,学校也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包括中高职衔接“3+2”、高中与职业学校合作、“国内中等职业学校+国外大学”等。
该校是唯一一所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反应迅速的学校。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中,新增员工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和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生力军。
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关键
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发展“加速器”的关键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在成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鼓励成都企业深入融入全市145所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建设员工培训基地,给予高达500万元的补贴。第二,支持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2011年,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航空空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中国建设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建设生产性培训基地和智能制造实验室,开办“订单班”。企业派技术专家到学校授课,从“进”到“出”全程培训学生。
为了解决校企合作的顽疾,一些学校探索了联合所有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逆境生存:培养“斜线”人才
面对一些高端制造业明显的“机器替代”趋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副会长余认为,高职院校应适应新经济、新形式、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将培养目标从“熟练技工”转变为培养跨境“整饬”人才。
教育专家纪大海表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升学率和高等职业学校升学率仍然较低。探索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
除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环境也很重要。要把职业教育变成一个“热点”,就必须彻底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打破职业学校学生在机构层面的差别待遇。社会应该尊重技能型人才,让学生觉得选择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记者吴小英)
标题:职教突围:从培养手艺人转向“斜杠”人才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