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84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在古老的街道、古典园林、现代剧院和乡村舞台上,苏州人的生活随处可见戏剧。当传统与现代交织时,去歌剧院不仅是生活的剪影,也蕴含着苏州文化的精髓。如今,歌剧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与交响乐、芭蕾舞和其他艺术形式一起,继续滋养着这座城市,使有戏剧的苏州更有品位。

戏里戏外品姑苏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地方。一方面,它是正在腾飞的制造业之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延续了2500多年的古老水乡,深深地蕴含着吴文化。历史沉淀和现代文明在这里碰撞,传统和新趋势在这里交融。

戏里戏外品姑苏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苏州,文化的精髓在于戏曲。

通过这座小桥,古巷的深宅,评弹、苏剧和昆曲的旋律脱颖而出;通过高层建筑,城市的霓虹灯,交响乐和管弦乐的动人音符响彻整个城市。苏州因为这出戏而更加灵活。

戏里戏外品姑苏

古代文化传承发展,散发着现代魅力

当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与昆曲相遇时,会点燃什么样的火花?

晚上,沿着苏州的沧浪亭,笛声悠扬,沉浸式的花园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这里上演。歌剧很容易伴随着风景,人们也跟着歌剧走。演员在花园里散步空.观众一边欣赏昆曲的精致和优雅,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的古典意味。沈富的“苏联式生活”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戏里戏外品姑苏

所谓沉浸式表演,就是突破传统的剧场式和厅堂式的观看模式,打破观看表演的界限,将观众置于真实的表演场景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跟着演员穿过花园的亭子和窗户,听着,走着,坐着,站着。

戏里戏外品姑苏

“这个栏杆错了,这个门楣错了,这个胡子错了,这个月光,月光是对的。我记得那年我13岁,你让我成长了10个月。这碗酒是你给我的桃花酒。”英雄夫人对沈父说。假山旁的演员似乎从画中走出来,微笑着。

戏里戏外品姑苏

昆曲《浮生六记》园林版导演刘亮佐表示,此次户外现场表演是首次将园林与昆曲相结合,也是将西方戏剧理念与纯粹的昆曲相融合。

苏州姑苏区常委、宣传部长朱建春介绍,新编昆曲《浮生六记》是姑苏区首创的“戏剧+创新”文化工程,也是姑苏区被授予“国家文化新经济发展标准试验区”后,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新举措。据报道,该剧于去年8月17日首映,并获得了近5000名观众和广泛好评。

戏里戏外品姑苏

除了全版之外,花园版的昆曲《浮生六记》还推出了面向年轻观众的精华版和面向国际观众的英文版。今后,每周五将进行30分钟互动加60分钟表演的完整版,每周三、周六、周日将进行30分钟互动加30分钟表演的精华版。《浮生六记》的制片人萧炎也表示,昆曲《浮生六记》不仅是一场演出,也是外国游客了解苏州文化和“苏式生活”的一个窗口。

戏里戏外品姑苏

演出结束后,来自亚美尼亚的观众加亚娜·阿拉可瑞恩仍沉浸在其中。“这出戏和这种表演方式深深吸引了我,我无法从故事中说出真相。”她动情地说:“中国文化和生活真的很丰富。”

戏里戏外品姑苏

创新与包容,江南风格与国际模特之美

不久前,苏剧《郭顶的灵魂》上演了。在舞台上,由“第二朵梅花”获得者王芳扮演的潘达,决定捐出潘氏家族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护了几十年的两件国宝——大鼎和大玉定。既喜忧参半,又毫不犹豫。伴随着“灵魂和灵魂被铸入一个双锅,沧桑的深处被回首”,幕布落下,掌声响起。

戏里戏外品姑苏

作为首届江南文化艺术节的压轴戏,苏菊的《国魂》深受观众喜爱。“这是我第三次看《郭顶之魂》,我还是觉得很震惊。无论是表演、剧本、音乐还是道具,它都是完美的。”市民林薇说,她是苏菊的“铁粉”。

戏里戏外品姑苏

在苏州,苏剧和苏州评弹、昆曲也被艺术界称为“三朵花”,滋润着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晚上7点,平江路挤满了游客。走进小巷,平潭的大厅和舞台随处可见。游客们喜欢在这条建于宋代的古街上听评弹和谈论苏州故事。许多苏州人每隔一段时间来这里泡一杯茶,然后坐下来。

戏里戏外品姑苏

时代在发展,苏州人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总是乐在其中。近年来,苏州在“三朵花”的基础上,创造了“三朵新花”,即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芭蕾舞团。

戏里戏外品姑苏

10月13日晚,在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由苏州交响乐团指挥的“千人交响音乐会”正在举行,有4个管弦乐队、5名指挥和近1000名表演者参加。

演出结束后,6000名观众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音乐会的热爱。“我在网上看到了演出信息,马上就买了票。演出的主题非常好,剧目也非常经典。”来自广西桂林观看演出的陆说。

戏里戏外品姑苏

作为此次演出的五位指挥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谭利华也对此次“千人交响音乐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演出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苏州交响乐团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大型演出的能力,也真实地反映了苏州文化的繁荣。”

戏里戏外品姑苏

与苏州交响乐团相比,成立于2017年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是一个年轻的乐团。演员们用古筝、二胡和琵琶演奏《丝竹交响曲》,他们的表演经常与昆曲和评弹结合在一起。看看管弦乐队的演奏台,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它已经随着温柔的江南歌曲转移到大江南北,并已走向全世界。

戏里戏外品姑苏

如果说“三朵花”是苏州几千年文化的精华,那么“新三朵花”就是这座古城艺术界绽放的新芽。这“六朵花”共同编织了苏州文化的“双面绣”,体现了苏州城市的创新和包容。这里的生活既有传统风味又有国际风格。

戏里戏外品姑苏

积累是深刻的,著名的票友展示他们的才华

今年8月至9月,首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在苏州举行。长江三角洲和大运河沿线的许多省市,著名的戏剧和许多艺术门类的杰作,聚集在苏州;19部优秀戏剧和23场精彩表演;九个苏州历史与江南文化论坛,近200名文化学者汇聚一堂;超过1000万观众参与了互动直播和在线评选。

戏里戏外品姑苏

苏州是一个有戏剧的城市。在这里,像这样的艺术活动开花结果并不罕见。在昆山,这个夏天也充满了戏剧。自2018年以来,昆山集中了348种中国戏曲。“百戏之祖”昆曲的发祥地昆山,为戏曲界带来了一场盛大的戏曲盛会,让苏剧迷们喜出望外。

戏里戏外品姑苏

百喜节期间,由陕西省戏曲研究总院“眉碗”带来的陕西戏曲剧种《李》在苏州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观众听到了情节的跌宕起伏和精湛的表演。晚上,昆山市金溪镇马援村还包车组织35名村民前来观看演出。村民沈秋迪说,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这种电视剧。马援庄离昆山有几十公里,不方便看话剧。"这次是由村里组织的,这样每个人都能看够。"

戏里戏外品姑苏

百个歌剧节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观看歌剧的简单旅程。在过去的几年里,沈秋迪带领十几个热爱戏曲的村民唱戏,成立了一个文艺小组。过去,村里只是建了一个水泥戏台,村民们在上面唱西剧、越剧和沪剧。虽然不够专业,但它可以吸引数百名村民观看。今年,价值30多万元的舞台在庄村建成。舞台建成后,村民们更感兴趣了,沈秋迪也更忙了。

戏里戏外品姑苏

舞台完工的那天,沈秋迪早早来到更衣室,换上了新的服装。演出开始前一个多小时,他坐下来,呷着茶,思考剧本。舞台下,村民们越聚越多。“你看,这就是有品位的‘苏联生活’。”沈秋迪说道。(王维俭)

戏里戏外品姑苏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4日,第12版)

(原名:剧中的姑苏(解码城市味道))

编者:纪爱玲

标题:戏里戏外品姑苏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