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居民非常苦恼。自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民迎来了历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可回收材料、有害废弃物、湿垃圾和干垃圾应由个人或单位进行分类,不得有误,否则将被罚款。
说实话,让上海居民“不安”的不是垃圾分类,而是罚款。早在2000年,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实施了垃圾分类回收,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实施废物分类并非强制性的,而只是政府“提倡”的。说白了,没有监督,没有惩罚,只有居民的自律、道德约束,效果自然是有限的。我们常说“没有规则不能造就方圆”,但当规则只停留在口号上时,就很难约束别人。然后这一次,经过近20年的“倡导”,上海终于“动了真格的东西”,把垃圾分类纳入法律框架,这是强制性的,其效果将会显现。
在我看来,上海这次实施的强制垃圾分类,不仅有助于缓解上海“垃圾围城”的困境,也是海洋垃圾治理的一个好消息。
众所周知,海洋垃圾的重要来源是陆地。奔流入海的河流不仅给海洋带来了水和养分,也给海洋带来了生活垃圾和企业生产垃圾。夏天海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不仅包了饺子,还留下了成堆的垃圾。说到海洋,因为它太大了,又因为它的无界性和流动性,海洋似乎是一个可以容纳一切的“垃圾堆”。除了填埋和焚烧,人类产生的大部分垃圾都进入了海洋。著名的太平洋垃圾带,被称为“世界第八大洲”,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
如今,加强海陆协调、协调海洋垃圾污染治理已成为共识,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通过在源头实施强制性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处理和回收能力,无疑将有助于减少陆地垃圾进入海洋的数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措施为我们解决海洋垃圾处理问题开了一个好头,源头治理政策触及了问题的症结。
事实上,近年来海洋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迫使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控制它,特别是减少塑料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微塑料在内的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国际海洋治理的热点。海洋塑料污染几乎是所有涉及海洋的国际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例如,近年来,东盟和20国集团相继举行了年度峰会。前者签署了第一份海洋废弃物管理协议,并誓言共同打击海洋塑料废弃物;后者采纳了“蓝色海洋愿景”,并承诺到2050年实现海洋塑料废物的“零排放”。一个被批评为世界上海洋塑料废弃物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另一个是世界上塑料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地区。从这两个组织的声明中,可以看出海洋塑料的污染有多严重,也反映了污染有多严重。
这种宣言、倡议和声明在国际一级的最重要作用是“建立势头”,或形成国际共识。对一个国家来说,一旦它同意这一国际共识,所有的治理都必须围绕着它,否则它将“受到成千上万人的谴责”。在这方面,特朗普政府否认气候变暖并退出巴黎协议后的国际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就海洋垃圾的管理达成国际共识也非常重要。我们常说海洋没有边界。然后,海洋垃圾没有限制。难怪当日本地震造成的垃圾漂到美国西海岸时,美国指责日本乱扔垃圾,并要求日本对此负责。显然,处理海洋垃圾不能只依靠一个国家,而是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这已成为国际社会对处理海洋垃圾的共识。
当然,仅靠国际倡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体的行动才会有效。要解决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关键是要说到点子上。对于海洋垃圾污染,关键是陆源垃圾污染。无论是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还是加强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回收能力,都是减少陆源污染的具体措施,是解决海洋垃圾污染的真正根本。(周超)
编辑:张静文
标题:强制垃圾分类 海洋垃圾治理迎利好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