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金刚口”,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它在学术界很有名。早在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研究所就对金刚口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发掘,称之为“世界上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并发现了中国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旋转恐龙骨骼化石。
201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晓林博士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发现大量珍贵的恐龙化石,推动了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
如今,潜心研究了半个世纪的默默无闻的“学术明星”金港口,随着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建成,迎来了一个华丽的转折,成为了孩子们和家长眼中炙手可热的“研究网红”。
2018年夏天,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中小学生来到恐龙之乡莱阳,开始了一次关于史前生物的精彩学习之旅。
从“学术之星”到“研究网红”,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从零开始:从传统模式到研究之旅
2016年2月4日,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业。以恐龙化石为主题,游客一度络绎不绝。然而,由于地质科普旅游专业性强、趣味性弱,游客的“回报率”不高。面对传统旅游市场的新发展形式,沉睡亿万年的恐龙化石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回头客”?如何让这些化石“活”起来?如何改变科普场馆知名度低的困境?
“面对旅游市场新的发展形势,仅靠卖票‘生存’不是长久之计。有必要想办法留住游客,让曾经来过这里的游客想第二次和第三次再来……”如何吸引回头客?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团队提出了“研究”的思想。“研究旅行”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教育+旅行”的概念。它主要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出行、集中住宿、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式走出校园。”
“起初,我们只是根据地质公园的实际情况开发了这样一种方式。我们不知道这种方式原来有一个专业名称叫做‘游学’。”地质公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北京的一次培训之前,讲师在课堂上谈到了学习旅游的概念。他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他们一直在思考的最初的旅行方式被称为“游学”,正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就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在这段时间里,
经过近半年的规划,2017年5月1日,第一个研究旅游团队来到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开始了研究之旅。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旅行路线不断增加。如今,暑假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旅游团队在地质公园进行研究。
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学习旅游,开辟了特色旅游的新途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团队成员也实现了角色的华丽转变。
编者:纪爱玲
标题:白垩纪的“守护者们”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