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昆明6月11日电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6000余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云南把加强民族文物和非遗项目保护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抓手。通过立法保护、加强收集整理、加强人员培训、注重产品开发等措施,为保护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和非遗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推进立法保护,为推进国家文物和非遗产项目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已经颁布了23个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以“两法一规”为核心的文物非遗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此外,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加强收集、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文物方面,云南建立了14704个不可移动文物点,4206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收藏了10多万件(套)少数民族文物。在古籍方面,保存和保护了3万多卷(册)少数民族文献和1万多种古籍,翻译、整理和出版了500多个民族的4000多部古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了47部少数民族语言古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15部少数民族口述文献,《世界记忆名录》收录了纳西族东巴古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收集了2万多首各民族民歌、1095种民间舞蹈和6718种舞蹈套路;民族器乐300多种,民族戏剧(包括地方戏剧)1000多部;组织规范50多首民族民间叙事长诗、230多个民族节日和300多个传统体育赛事。
积极搭建非遗留人才成长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近年来,云南组织了多种培训课程,将非遗传传承人送至省内外高校进行培训学习,参加了深圳文化博览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节、山东非物质文化博览会等活动,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人才成长平台。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确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05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25人,省级传承人960人,州市级传承人2,649人,县级传承人7,321人。共列名28个省级非遗传遗传基地,设立11个国家级非遗传学习中心、257个学习中心、358个遗传点和923个展厅。
重视产品开发,将非遗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云南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民族文物和非遗产业,努力使民族文物和非遗项目“活起来”。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家非遗传遗传企业被列入国家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在扶持和培育下,一大批依靠非遗留资源的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许多企业致力于无形传统技能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培训,形成了“十个公司、十个合作社、十个农民”的经营模式。目前,全省有7000多家民族文物和非遗产业生产销售企业,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李法兴)
编者:纪爱玲
标题:云南:努力让民族文物和非遗项目“活起来”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