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3字,读完约4分钟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首先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坚持深化历史文化,创造高度概括和独特的文化知识产权。第二,要有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文化表达的创新。第三,我们必须有市场意识,遵守基本的市场规则。第四,要有“无中生有”的意识,把天马空的创意变成一个坚实的文化旅游一体化工程。
近年来,各地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探索大致形成了文化景观模式、主题公园模式、特色城镇模式、旅游演艺模式、文化创意发展模式和文化节模式等类型。同时,随着文化旅游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一些倾向性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对一些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含量不够高。“看山还是看山,看水还是看水”;有些地方习惯于抄袭和模仿,在项目设计风格和商业模式上同质化竞争;一些地方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将一些投资规模小、建设档次低的项目打包成旅游项目,甚至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扭曲文化和媚俗;还有一些地方不遵守市场规则,不做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导致项目流产等等。
笔者认为,各地不应因前景看好而盲目抛头露面,也不应因短板现实而气馁。有必要厘清这四种意识,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首先是“知识产权”意识。“好看的皮肤是一样的,有趣的灵魂是百万分之一。”文化旅游项目容易被复制和替代,但文化内涵却不能被复制和替代。随着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实现丰富完善的业态、独特的服务风格和完整的品牌形象。因此,坚持深化历史文化,创造高度概括和独特的文化知识产权,是文化与旅游发生化学反应的基础。相关场所应了解文化背景,深入挖掘,系统开发,将特色文化的精髓融入旅游项目、路线、产品、服务、营销等。
第二是创新意识。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的关键在于文化表达的创新。《庐山真面目》和《顽皮的吻》使庐山令世人惊叹;在微信群里,乾隆“卖孟”把紫禁城弄成了一个网红;《宋传奇》一开播,全世界的游客都被西湖陶醉了……这些创新的文化表达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文化旅游整合应突破固有模式,着眼新需求,依托新技术,创新新形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演艺、文化旅游+虚拟体验、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消费、文化旅游+主题娱乐、文化旅游+微电影等。多种模式,努力实现重文化内涵易表达、现代表达、国际模式表达,以适应市场发展,提高旅游质量,抢占市场流量、
第三,市场意识。归根结底,要实现产业落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必须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则。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市场的购买力。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高,高端客户多,文化旅游项目可以适当“春雪”;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它们应该活泼、美丽、易懂、经济。其次,我们应该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地方交通、酒店、餐饮、金融等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重要支撑,不应盲目追求完美。第三,要考虑全天候运行能力。重点建设不受春夏秋冬、白天游玩、夜间消费等季节和天气影响的全天候项目,确保文化旅游一体化项目持续吸引人气并产生效益。
第四,“无中生有”的意识。没有名山大川和历史古迹,并不意味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就是“不米之炊”。首先,我们应该善于“无中生有”。深圳原有的文化资源并不丰富,但已经创建了华侨城、民俗文化村等主题公园,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艺术等商业板块聚集的文化产业集群。二是要善于借鸡生蛋。江苏省常州市瞄准机遇,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珍贵恐龙化石保护项目,并建成了中国恐龙园。从那时起,它已经失去了控制,并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恐龙城,整合了恐龙谷温泉、恐龙水镇和恐龙大剧院等景点和设施。第三,我们应该善于化石为金。冰雪难得一见,但哈尔滨在传统的冬季冰灯游园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冰雪盛会。第四,我们应该善于开拓话题。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精品民居、乡村艺术公社、乡村音乐部落、乡村动画基地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乡村旅游逐步升级为具有地方风味和品位的多形式文化休闲。当然,“无中生有”绝不是“空".”关键是以“新、奇、特”为卖点,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天马空的创意
(作者是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标题:推进文旅融合需有四种意识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