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10字,读完约13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辉煌增长历史。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盘、尖子生和主力军,如何辩证看待其经营质量?“爆雷”公司的监管是什么?投资者如何有效抵御闪电?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市场老手和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并探讨了好的策略。
它既坚硬又坚硬,它能保持风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事实证明,上海股市的主板公司已经变得强大、有韧性、经得起风浪、经得起打击。目前,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虽然上市公司的风险有所增加,业绩有所波动,但这些都是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的,这并没有掩盖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稳定进步的主旋律。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线监管机构,交易所始终坚持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根本要务。永远不要对风险公司手软;大力支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公司。同时,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是市场各方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开放、理性、包容的态度帮助上市公司迈上新台阶,迎接新征程。
1.最近,市场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运作。上海证券公司的整体素质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一些公司最近的风险?
要坚持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看待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风险。在上海股市的蓝筹主板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上海股票公司都把重点放在主营业务上,强调标准化,这是中国实体经济当之无愧的“基础盘”。问题公司,尤其是主要风险公司,实际上只是一小部分。从绝对业绩来看,2018年上海股票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5万亿元,约占gdp的37%,净利润2.8万亿元。他们的市场容量和深度与以往不同,承受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相比之下,上海股份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1%(实体企业增长率为13%)和4%(实体企业增长率为7%),主营业务增长率仍相对较快,盈利能力明显低于2017年,与整体经济形势基本一致。从经营质量的关键指标来看,有1194家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为正,占80%;扣除非净利润后,连续三年净利润为正的公司有1117家,约占75%;上海股份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1.3%(不含金融业),过去三年一直在61%左右,基本保持稳定。就投资者回报而言,2018年的股息金额为9100亿元,约有480家公司连续三年支付超过30%的年度股息,约有80家公司连续三年支付超过50%的年度股息。
归根结底,一些上市公司恶意违法违规行为具有强烈的市场反响,这是其不诚实和不规范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加大处罚力度,以身作则。近年来,出现“良康”等问题的公司层出不穷,出现了财务欺诈、资金占用、非法担保等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个别公司有大量的欺诈和严重的违法情况,市场讨厌它们。造成这些公司违法乱纪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公司的关键少数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都失去了底线,他们不怕法治,不怕投资者,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一段时间,却忘记了真相迟早会大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介机构并没有真正履行其作为资本市场“守门人”的职责。他们在专业审核过程中缺乏职业道德,未能尽职尽责,有的甚至火上浇油,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对于这些违法者,有必要通过强有力的三维问责制度,如行政处罚、刑事责任追究、民事赔偿和诚信记录,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违规成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身作则,切实捍卫市场“三公”原则。
最近,一些白马股因为表现波动而被市场批评为“雷霆万钧”。事实上,这个“雷声”并不是另一个“雷声”,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一些新情况。目前,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也在相应调整,实体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上市公司正在积极适应和调整,以提高质量和效率。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经历了业绩增长放缓,甚至经营困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注意风险,但不应该一概而论为“雷霆万钧”的白马股。只要公司经营质量好,财务业绩真实,市场和投资者仍然需要以价值投资和长远眼光看待它,给予适当的理解、宽容和支持。监管部门也需要实事求是,积极采取措施,支持这些企业转型升级,走出困境。
2.监管部门以前有没有对市场关注度高的“迅雷”公司采取监管措施?如何对风险公司进行日常监管?
监管机构在“永远保持”中形成了一些对风险公司进行高压监管的有效做法,这些做法将得到始终如一的坚持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根据分类监管的总体思路,上海证券交易所加大了对风险公司的监管力度,通过快速、准确的监管,防范和控制了相关风险和问题的扩散,及时稳定了市场预期。第一,动态排查风险,坚持对风险公司进行频繁排查、早期防范和快速处置。定期安排公司的风险状况和演变,对动态风险进行分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安排。上海证券交易所一直密切关注市场普遍关注的操作风险、金融风险、公司治理风险和高质押风险。第二,要注意事物的监督,要注意早期和小阶段。近年来,交易所不断加强对事件的监管约束,及时干预不当行为,防止小风险引发大问题,给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今年的年报审核中,我们发出了252条咨询,帮助投资者掌握公司的情况,更全面、更准确地识别风险。在每日公告审核中,密切关注现金交易、关联交易、“三高”重组等事项,通过快速查询和监管访谈有效传递监管约束。第三,严惩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重点查处损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利益、市场反响强烈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以回报为主业,以经营为重点,努力提高质量。2019年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发出11项公开谴责令、30项通报批评令和45项监管关注令,并公开认定了2名违规行为极其严重的责任人。此外,数十项纪律处分正在进行中。
在前期监管中,一些大案要案得到有效遏制和查处,市场风险得到及时揭示和释放,维护了市场稳定运行。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就像“氧气”对人的重要性一样。上市公司内部出现了轻微的骚动,不同的声音和消息满天飞,因此迫切需要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发出权威的声音。近年来,每个人都表现出了勇气,并向监管机构提出了抗议。对于重点公司和敏感事项,交易所基本上在第一时间采取监管措施,传达监管态度,回应市场关注。中国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在清理市场源头、稳定市场预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方金隅将控制权转让给中国蓝田一案中,上海证券交易所连续发出数封监管信,最终在监管和舆论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终止了控制权的转让;在亿达信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果断发布监管通知,向市场披露公司无人驾驶状态,最终独立董事建立了联系函;在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的圣康美重大风险事件中,上交所始终与市场和投资者站在一起,并迅速发出了多份监管函。中国证监会迅速检查并及时回应市场预期,并通报涉嫌犯罪。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在富仁药业未能如期实施股权分置的情况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时暂停了公司的交易,并向公司发出了询证函。最后,该公司披露了其资金的实际情况,其违规行为是无形的。
市场专家认为,上市公司是上市企业,其股票交易是连续的。在上市公司监管过程中,应考虑其外部性和复杂性。在对风险公司的监管和处置中,也要把握规模,分清问题的大小,使监管和处置稳步进行,平衡市场承受力、公司利益和投资者需求。一方面,监管当局应该敦促企业在爬山时遇到经营困难时,要正视问题,防范风险,但也要区别对待。对于主营业务良好、经营规范的公司,应预留一个合理的空期用于风险缓释,以避免投资者被动甚至恐慌。另一方面,在调查确认之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询问的方式提示市场,督促披露和回复,以顺利释放风险。投资者还需要充分关注询价传达的监管态度,及时识别风险,做出投资选择。
3.风险公司如何尽早揭示风险并逐步释放风险?投资者如何避免踩雷?
全面、客观、及时地向市场披露发现的问题、线索和风险,是帮助投资者及时识别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从投资者反映的情况来看,我们更关注的是上市公司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风险。监管部门一贯的工作思路是及时发出询问,督促公司公布,让投资者尽快识别风险,在市场交易中用脚投票,让风险逐步释放。对2018年以来上海股市30多个备受关注的个案进行梳理和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公司在交易所发现问题、发出问询后,都引起了市场的警惕和关注。随着许多询问和敦促披露,投资者逐渐识别风险,及时止损,用脚投票,这些公司的股价也相应地反映出来。统计数据显示,自第一次调查以来,这些公司的平均市值下降了46%,中位数下降了38%。同样,从最初的询价到调查,扣除相应的市场价格涨跌后,上海股市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下降了约28%。可以看出,经过反复询问和风险披露,大多数问题公司被迫摘掉面具,真实的特征被揭示,公司风险逐渐被释放。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市场。不仅有深入分析和理性讨论的声音,也有一些噱头和标题式的负面信息。投资者不应该盲目跟随和相信,需要分清是非,保持独立思考。最近,市场波动,负面情绪蔓延,导致各种“问题公司”名单。一些报道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注意力,一些长期表现良好的公司如果表现稍有波动,就会被贴上“白马股票爆炸”的标签。经过专业人士的研究,我们发现,最近的许多“问题公司”未能区分真假,不管它们的重要性如何,有些公司在关键值或指标上有重大错误,有些公司已经纠正了历史问题。大部分其他问题的描述都有一点信息内容,在之前的监管信中已经公开了,公司的股票交易已经做出了回应。投资者仍然需要辨别,找到正确的信息来源,避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专家建议,投资者应避免“踩雷”,或回归基本,回归基本的投资方法和思路,并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资本市场的投资是有风险和专业的。投资者应避免“踩雷”,这在几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选择一些长期经营质量稳定的公司股票作为投资目标。这些公司具有历史经营业绩稳定、信息披露质量高、关注投资者红利回报、负面新闻报道少等特点。通过选择这些公司进行投资,踩雷的风险将大大降低。其次,它能够识别信息,用于公司价值的投资分析。要充分及时关注上市公司公告、监管部门来信等官方信息披露材料,辩证客观地分析市场媒体的分析文章,注意其是否有客观的事实依据。对于有标题、有噱头、没有来源的文章,我们不应该听,也不应该相信来自各种渠道的所谓内幕消息和流言蜚语。第三是克服赚短钱、快钱和大钱的过度自信。股票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股票价格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如果投资者过于投机,急于求成,快进快出,随波逐流,他们很容易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四,如何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公司的出现?我们应该依靠哪些方面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要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公司的出现,市场各方都需要回归各自的职责,单靠监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声音说,上市公司的问题是监管不力的结果。
事实上,监督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提高监督的效率。同时,我们也应该现实地考虑风险公司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有多少监管资源,监管边界在哪里?归根结底,重大违法公司的出现是由于上市公司不守信用、急功近利和违法行为造成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一些造假行为和收买/收买/收买/收买/收买/收买/收买/收买是上市公司的“关键少数人”没有规则意识甚至冒险的结果。在应对这些问题时,面对成千上万的上市公司和众多的市场参与者,监管资源仍然相对有限,难以通过严密的防范策略来维持。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约束机制,使市场各方能够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还必须有效地提高违反法律法规的成本,以便那些有违反法律法规动机的公司和主体能够敬畏并知道如何前进和后退。
专业分析认为,要有效发挥市场各方的共同作用,必须不断深化资本市场体系改革,完善市场化约束机制。建设规范、透明、开放、充满活力和弹性的资本市场,核心是通过机制安排和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市场各方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许多市场有识之士指出,应把加强市场约束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努力完善市场供求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完善,我们可以形成更加准确的价格信号,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培育强调诚信和规则的市场文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应合理反映公司价值,引导其承担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主要责任,坚持“四敬畏”,严格遵守“四底线”;中介机构的收费应与其执业质量和责任相匹配,促进其勤勉,并成为资本市场的“守门人”;投资者应增强风险意识,关注公司价值,不仅要依靠技术高抛低吸,还要避免盲目跟风和短期投机,真正形成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基本理念。
标题:权威人士详解沪市公司运行情况:经济实力担当 整体稳中向好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