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振兴战略从“繁荣工业、生态宜居、文明乡村、有效治理、富裕生活”五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其中乡村式文明贯穿于农村振兴的全过程,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农村文明建设是弘扬爱国主义、热爱农村、遵守法律法规、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劳自强、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大力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将使农村更加美好。因此,在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指导下,做好农村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振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明确农村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淡化,对家庭的感情淡漠,家庭观念淡化,不抚养父母、不照顾子女、不遵守婚姻规则、不睦邻友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
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培育和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入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更新农村思想领域观念,帮助农民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激发他们振兴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必须以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宣传和引导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宣传农村道德榜样和榜样,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统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农民懂得幸福来自奋斗,让思想道德建设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是一种特定而明显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形式,它包含一定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诉求。除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失衡和不足之外,还存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文化活动供需不匹配、文化活动水平低等问题。
为此,必须明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建设的目标是满足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迫切需求,让广大农民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具体路径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按照标准、网络、内容和人才要求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村民学校、道德讲堂、文化馆等阵地,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积极健康的精神活动,推进公共文化展览、讲座、旅游等流动服务,向基层送书,激活农村文化市场活力,加强基层文化资源整合,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书店资源共享,加快农村体育发展,形成以农民为核心、覆盖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继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在凝聚人心、教育群众、简化民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继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提出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按照时代的要求进行继承和创新,让中国文化展现永恒的魅力和时代风貌。”因此,要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农耕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时、地、人"等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采取生活保护的方式,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运用"等技术手段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落、传统建筑等。,支持优秀戏曲和民间艺术、少数民族文化等的继承和发展。在农村地区
第四是采取行动改变习俗。不良习惯不仅腐蚀社会风气,也腐蚀文化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良婚丧习惯、大操大办、土葬差、孝道弱、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影响了人际关系,分散了农民和基层干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精力。为此,中央农业厅、中央组织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风俗习惯转变和建设文明农村的意见》
指出了开展海关换关行动的方向,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俗话说:“移山容易,移风难。”婚姻、葬礼、婚礼和其他地方都有地方习俗,其中一些已经传承多年,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通过发送文件不可能达到改变习惯的目的。改变习俗不仅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要引导农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家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群众自我教育管理,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齐心协力把农村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农村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汇集各种资源和力量,各方才能发挥作用,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才能取得实效,农村文明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首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正确教育和动员群众,引导更多的人成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造的积极分子,建设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各地要抓紧组织威信高、责任心强、号召力强的村民成立“乡风文明整治队”、“红白会”、“道德会”、“村民委员会”、“禁赌协会”等组织。我们要在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基础上,严格调查、制止和说服陈规陋习,创造“好事人人有份、坏事人人有份、不正之风”
组织“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即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酗酒和赌博。提倡邻里和睦,反对邻里纠纷。提倡孝道,爱老爱亲,反对被埋没在贫困之中,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要开展“婚育结合”活动,积极倡导集体婚嫁等形式改变习俗。
第二,要充分发挥党员的领导作用。基层党员干部在示范和引领农村文明中起着“标杆”作用。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廉洁自律准则,严格遵守纪律,成为变俗的倡导者、文明乡风的倡导者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和志愿服务中的示范作用,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实践等载体中,使农村文明具体化、具体化。
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公开承诺,签署文明节俭办红白喜事、办庆典的承诺书,带头监督制止不良作风,积极倡导新红白喜事、省红白喜事、不小事、不神事等新作风,自觉接受群众评判和社会监督。
敢于把握和管理突出问题,敢于说服、劝阻和制止,敢于反对陈规陋习。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违反规定的群众要严格批评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正之风,逐步把群众培养成为改变风俗习惯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让“改变风俗习惯”的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第三,我们应该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文明示范乡镇的示范作用,遵循全面推进、重点建设的原则,从点到面、从线到片,全面提高文明水平。围绕爱国守法、尊德礼貌、平等和谐、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家庭简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参与中央和地方组织开展的树木评选活动。好妻子,好孩子,好亲家,改变习俗的先进模式,道德模式,身边的好人,寻找最美丽的农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
充分发挥正面道德鼓励和负面道德约束的实践模式,宣传和表扬孝顺、诚实守信、艰苦奋斗、致富奔小康等正面榜样,揭露铺张浪费、大手笔超标准、不尊重父母、不务正业、懒惰等不文明行为。通过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约束,可以实现正确的引导,扭转不良倾向。要正确运用舆论的力量,揭露典型事件和典型案例,如大规模演习、贫富对比、封建迷信等。,以促进农村尊德、勤俭、富裕、文明、健康之风的形成。
第四,要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各村要制定完善、简单的村规民约,采取“接地气、凝聚人心”的措施,制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改变习俗”的三章法律,建立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安良好风尚建设。
同时,要建立农村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本地实际,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村、建设宣传教育基地、提升农村文化阵地、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教育、深化农村志愿服务、推进家庭作风建设和家庭培训、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典型示范引导等方面入手, 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深化美丽庭院创建,传承优秀农村文化,促进农村风俗习惯转变
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落实。将改风俗纳入干部考察的第一线,建立党员干部改风俗的重点村制度,促进改风俗的常态化。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海关换证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得以巩固和坚持。
农村文明关系到农村振兴的色彩和质量,也关系到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将农村振兴与农村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深化农村振兴的内涵,增强农村振兴的动力,才能如期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龙文军贾廷灿王家兴)
编者:林
标题: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更美好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