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6字,读完约5分钟
肇源是抗日革命的老区,在其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区人民以“宣誓不当亡国奴隶”的英雄气概,积极投身驱逐日本寇的战斗,支持抗日前线,为帮助抗日盟军痛打日本侵略者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于日本鬼子的残酷入侵,人民群众奋起抵抗,国内的抗日活动随风飘扬。 1931年,肇源各区保安队抽调青壮年250多人,组织保安游击队,成为保家卫国的重要武装力量。 保安游击队成立后,乔守廉担任大队长。 “老兵站”在今天县政府的路南,为向抗日前线输送兵源进行了集中训练。 当时郭尔罗斯后旗有三个“努图克”(比旧时代内蒙特有的行政机关、旗县小、比乡镇大,相当于区级),从各“努图克”训练营选出200名蒙古青年编入旗保安队,旗公署驻地老爷屯(现在肇东市四 自此,抗日烽火在肇源大地上熊熊燃烧 在肇源当地,抗日救国会和爱国志士担负着驱逐日寇的历史使命。 他们前进到后面,抛头,洒热血,然后前进,一直前进。 肇源博物馆讲解员王丽双说:“1940年左右,肇源城内的抗日救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肇源城内和东部乡镇薄荷台、三站、福兴一带尤为突出。 抗日救国会以村屯为单位,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四五人,分布在20多个村庄,会员总数达160多人。 “这些大众抗日组织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承担了抗日推广、伤员救助、锄奸反特、与抗联部队战斗、为部队筹措粮食、输送兵源等多种抗日事业。 抗联第十二支队夜袭肇源城时,抗日救国会承担了向导、侦察敌情、破坏日伪交通等任务。 从三站到肇源之间有木桥,是与日军战斗的重要通道。 哈拉海屯救国会员刘政文、罗希信、国王和国王用煤油和柴草烧毁了这座木桥。 在这次战斗中,八家子、双龙屯、色王窝堡等三个救国会向部队送去了500多个子弹,送去了棉布、棉帽、毡袜、食品等重要的生活用品。 薄荷台乡在日伪统治时代被称为花尔村,这里的大众热爱这片黑色的土地,荣耀和悠久的革命以前流传下来。 特别是在中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平民、地主还是高级化,都是自愿组织的,成立抗日救国会,拿起武器和抗日盟军一起战斗,保护自己的家园。 记者徐太星说:“薄荷台中的大众没有更低落,以浓厚的爱国热情,自愿组织他们推广激发救国的道理,成立了救国组织。 首先出现在薄荷台领土上的大众抗日组织是“红枪会”。 》特别是当时的“红胡子”,是更有名的时候了。 “红胡子”的首王菲(绰号花蝶)是“红枪会”的会长,赫修海等地主阶级也是主要参加者,约有3,40人。 芳春村周边村屯的一部分觉悟很高的农民也参加了“红枪会”,把“红枪会”队从200人扩大到300人。 他们定期收集演说,进行抗日思想推广,之后为抗日盟军进入肇源和军民的共同抗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与日寇的浴血奋斗中,老区人民群众具有坚定的爱国角度,为抗日盟军积极补充粮食,掩护抗日盟军,为抗盟军购买粮食,救治伤员,使抗日盟军及时迅速发展,取得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 有些爱国群众冒着斩首的危险,把自己家作为抗日盟军的联系方式、落脚点,为抗日盟军服务。 当时薄荷台的用地内有二三十个这样的联系方式。 秦异端山迅速及时地保持了与抗联前后的联系,各联系方式又通过,形成了联系网,为了正确捕捉敌人的情报新闻,秦异端山家成为了抗日盟军新闻的丰富联系方式。 老区人民伟大,老区人民光荣 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老区人民不怕日寇的暴行,敢于挺身而出,积极拯救抗日救国。 肇源城内各抗日救国会组织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加抗联部队 薄荷台在秀峰屯、后台屯、芳春屯、八家子屯救国会仅在1940年就向军队输送60多名兵员。 救国会员也亲自带头入伍参战 肇源博物馆讲解员韩孝伟说:“哈拉海南岗子屯救国会会长高俊峰率本会会员和邻村救国会员直接参加抗联第十二支队,被编成第二中队,高俊峰被任命为中队长。 “正是有了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抗日盟军才能把危险化为夷。 正是由于老区人民的慷慨支持,中日战争的节骨眼才胜利了。 肇源抗日救国会在烽火硝烟中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力量。 先后有十多位同志为国家牺牲,为伟大的中日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岁月流逝,岁月如歌。 70多年过去了,对日本寇侵略的战斗已经成为历史。 老区人民不仅缅怀革命烈士,而且不忘为国牺牲的抗日烈士。 老区人民的抗日情结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老区人民的抗日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越来越宝贵。 记者:程加昌李微徐太星法律顾问:许延平原标题:《红色记忆》系列报道的二检抗日救国会》原文
标题:热门:《红色记忆》系列报道之二丨抗日救国会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