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的通知,从2020年1月1日起,为期十年的长江禁渔期将开始实施。捕鱼禁令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几乎与此同时,微博上出现了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对长江生态环境的极大关注。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地拯救长江。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长江流域是鱼米之乡。谁能想到长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达到了“无鱼”的最差水平。在白鲟出现之前,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2017年,长江江豚只有1012只。这些以鱼为食的生物位于长江生物链的顶端,它们最先感受到没有鱼的困境。
工业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电爆毒”、“死网”等非法捕捞手段屡禁不止,使得鱼类在长江中生存极为困难。据报道,长江渔业的天然渔获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吨,仅占中国淡水水产品的0.15%。长江渔业陷入“资源越少,生态越差,渔民越穷”的怪圈。
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的统计,长江流域有92种濒危鱼类和近300种濒危物种。尽管每年春天会有三四个月的禁渔期,但这种鱼无法繁殖和生长。十年的禁捕令可以让鱼类繁殖两到三代,从而恢复种群数量。如果河里没有鱼,为什么人们要钓鱼?长江需要休息。
禁渔不仅是为了捕鱼,也是为了拯救脆弱的长江生态。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国家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所有方面都需要表现出与十年禁渔同样的决心和措施。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里聚集的人口和这里创造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0%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40%。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环境资源成本。如沿江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化学工业环江”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污染物排放量大,而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长江,似乎有很大的容量,已经不堪重负。
目前,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洞庭湖和鄱阳湖经常处于干旱的底层,近30%的重要湖泊和水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沿江工业发展具有惯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
长江真的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长江流域是一个由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组成的生物群落,各种生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治理长江,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和协调政策。
找出根本原因,开出正确的药。这就要求对长江进行全面的检查,对环境风险和隐患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分类措施。2019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起了一项专项行动,对进入长江的排污口进行调查和整治,旨在查明有多少排污口排入长江,向何处排放,谁在排放,排放什么,排放多少。抓住入河排污口的“牛鼻”,摸清底数,为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立足大局,统筹协调。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以生态为主,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的透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大局,统筹协调,在一个领域、一个重点上有所突破,全面进步。长江沿岸有9省2市,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各地不仅要立足自身,寻求发展突破,还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把自身发展纳入协调发展的大局,形成整体合力。
优化结构发展绿色。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土地、能源和水资源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消费强度。在江苏,80%的重化工项目集中在长江沿岸,80%集中在苏南。因此,为了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的优质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它也欠下了历史的债,促使现有企业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新动能创造条件,并留出空空间。
2019年12月23日,《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这将是一部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法律,为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生态宝库和黄金水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长江环境污染防治、水生生物保护、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生态补偿等,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要实现长江的再生,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不仅是对长江的责任,也是对后代的责任。(刘秀凤)
编辑:张静文
标题:治污禁渔 让长江休养生息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