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5字,读完约3分钟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12月25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劳动和人才社会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牵头起草《意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由6个部分和16项政策措施组成,首次构建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政策体系框架。
改革社会流动制度和机制的想法是什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规律,注重政府引导,加强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充分尊重劳动力和人才自由流动的权利,实现个人价值。同时,注重改革和服务救助,搭建横向流动的桥梁和纵向发展的阶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构建合理、公平、顺畅、有序的社会流动格局,引导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长期没有改变,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流动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和体制性障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稳步推进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研究和逐步解决。
关于《意见》的主要政策内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意见》由6个部分和16项政策措施组成,首次构建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政策体系框架。
第一,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社会流动奠定坚实基础。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创造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流动机会的基础。《意见》提出了三项措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流动机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平衡;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和激发流动动力,确保流动机会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更加均衡;促进社会流动平稳有序。
二是畅通有序的流动渠道,刺激社会流动。畅通的流动渠道是形成社会流动平等机会的基石。《意见》围绕户籍、单位等阻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通过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促进区域流动、通过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单位流动、通过档案服务改革促进职业转型三项措施,以畅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渠道。
三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扩大社会流动性空空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积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催化剂。《意见》着眼于科技人才和基层一线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拓宽科技人才上升渠道、拓展基层人才发展空空间、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的奖励和奖励力度等三项措施,引导职工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鼓励劳动的良好氛围,使劳动和人才在本职工作中得到认可。
四是完善保障机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强保障是防止社会流动性弱化的底线,也是政府政策的重要力量。《意见》从四个方面推动贫困人口、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实现社会崛起:推进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向上流动;推进教育优先,确保公平起点;推进公平就业,确保困难人群发展机会;加强社会救助,提高困难人群流动性,让更多人拥有社会流动渠道。
此外,《意见》草案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抓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法治保障,完善社会流动领域的法律法规,清理阻碍社会流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信经纬应用)
标题:人社部:健全兜底保障机制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