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6字,读完约4分钟
15,000人
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涉嫌破坏环境保护的1.5万人,同比增长51.5%。
459
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2327个生态环境恢复检察机制和459个生态环境恢复基地。
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春节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学桥介绍我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张学桥说,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办案为重点,以专项活动为重点,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监督,为依法治污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司法保障。
生态环境检察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帮助防治污染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15095人,案件9470件,同比增长51.5%;42,195人起诉了26,287起案件,同比增长21%。最高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第一检察院院长张志杰表示,在检察机关处理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案件中,犯罪相对集中,毁林和非法占用农用地约占50%,非法采矿犯罪迅速上升。2018年,全国非法采矿案件和检察机关逮捕案件数量分别增长190%和145%。
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以挂牌督办的形式加大了对此类案件的指导力度。据统计,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单独或与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督办了56起重大环境污染案件,其中包括长江流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案件,林草局联合督办了10起重大涉林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还监督了湖南省洞庭湖夏塞湖“6·21”犯罪案件。
为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联系,2018年,根据检察院的建议,行政执法机构共移交了3,550起案件,涉及4,782人,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监督公安机关立案3140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3942人。
为避免“即使办案,污染仍然一样”,检察机关还结合办案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检查,引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综合考虑实际修复等因素进行相应处理。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检察机关与法院、公安、环保部门建立了2327个生态环境修复检察机制,建立了459个生态环境修复基地。2018年,共植树8591万株,增殖放流7467万尾,恢复耕地8.4万亩,各方支付生态修复费用3.6亿元。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为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案件59,312件,约占检察公益诉讼案件总数的一半,其中诉前程序案件53,521件,诉前程序后行政机关整改率达到97%,促使210万亩受损污染耕地、湿地、林地和草原得到恢复。张学桥说:“中国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处理公益诉讼案件,与行政机关形成合力,解决世界性的公共土地治理问题。”这是我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独创性和生命力所在。”
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部机构,正式成立第八检察院,作为承办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的专门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室主任胡伟烈表示,设立公益诉讼专门检察机构的目的是,以加强法律监督、提高办案效率、推进专业化建设为指导,建设一个配置科学、运行高效的公益诉讼检察机构,为更好地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提供组织保障。“自成立以来,我们推动了公益诉讼案件在全国基层医院的全覆盖,同时推动了制度机制建设和办案规范化。”胡伟烈说,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益诉讼检察合作的意见》,解决了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公益诉讼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地方检察机关也积极寻求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出台了许多支持检察公益诉讼的规范性文件,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记者彭波)
人民日报(2019年2月15日07版)
编辑:计然
标题:检察机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