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27字,读完约5分钟
自今年5月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其中,8月份制造业pmi为49.5%,较上月略有下降0.2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8月份非制造业企业活动指数为53.8%,比上个月略微上升0.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许多专家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月度数据显示,国内外需求疲软,制造业就业压力加大,但小企业繁荣反弹。今后,宏观政策仍需加大反周期调整力度,做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稳定就业的工作。
制造业需求弱于生产
小企业指标有所改善
" 8月份制造业生产继续扩张,市场需求普遍承压."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研究中心高级统计师赵清河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这五个分项指数分别下降了4倍和1升,生产放缓,而供需两端都出现了疲软。7月份工业利润增速转正,8月份工业生产高频数据也出现回升,与pmi表现不符,这意味着制造业pmi受需求预期减弱的影响可能更大,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对制造业预期产生影响。
从供给方面看,根据赵清河的解释,生产指数为51.9%,比上个月低0.2个百分点,但仍比年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仍处于扩张区间。在接受调查的21个行业中,17个行业位于扩张范围内,11个行业环比上升。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靖雯也认为,就高频指标而言,8月份的高炉运转率和6大发电集团的日均煤耗略好于上月。
从需求方面看,赵清河表示,近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新订单指数为49.7%,比上个月略低0.1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比上个月上升0.3个百分点。
“新的出口订单指数是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的走势一致,表明出口仍有一定的弹性,或者与企业赶在9月1日前出口和出口多元化有关;进口指数从上月的47.4%降至今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6.7%,表明国内需求疲弱。”王靖雯说。
值得注意的是,小企业pmi为48.6%,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为51.3%,为5月以来首次扩大。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随着减税和减费政策的实施,企业的利润率有所提高;对私营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的定向“宽信贷”将有助于缓解困难和昂贵的融资问题。小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回升,生产和融资条件有所改善。
非制造业
保持整体扩张势头
8月份,非制造业保持总体扩张势头,增速略有加快。在产业方面,服务业扩张速度放缓,建筑业繁荣程度上升。
一方面,服务业商业活动指数为52.5%,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并继续处于扩张区间。赵清河表示,从行业类别来看,铁路运输、电信、互联网软件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处于较高的繁荣区间,超过58.0%,商务活动相对活跃。
另一方面,建造业的业务活动指数为61.2%,较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从行业类别来看,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和建筑安装装修行业的业务活动指数分别为63.9%和61.2%,分别比上个月高8.8和9.0个百分点,增幅较大。“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来看,员工指数和企业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2.7%和64.0%,分别比上个月上升0.6和0.3个百分点,均连续两个月出现反弹,表明企业就业保持增长,对未来市场发展的信心继续增强。”赵清河说道。
制造业pmi触底空空间有限
需要加强反周期调整
国泰君安宏观研究花卉长春团队表示,8月份制造业pmi略有下降,但建筑业的商业活动指数大幅反弹。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的pmi分别为51.2%和50.9%,分别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7和1.4个百分点,反映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的改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同步进行的。
“本轮制造业pmi触底的可能性仍在49%以上,空进一步走低的空间有限。”华长春的团队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基本的消费弹性、基础设施恢复和有效的政策支持不会对经济造成重大下行风险。
招商证券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谢认为,总体而言,8月份pmi收缩主要体现在出口收缩、价格下跌和就业压力上。其中,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呈现出新的趋势,即制造业员工指数持续下降,非制造业员工指数连续三个月下降幅度缩小。
“考虑到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充满隐患,中国制造业和出口在中期仍将面临压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需高度关注。无论是政策反应还是资产配置,我们都必须警惕海外风险对中国的传导影响。”民生证券(Minsheng Securities)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云良也强调,8月份小企业pmi、产量、新订单等主要分项指标有所改善,表明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已初见成效,这将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
展望下一步政策方向,刘学智建议,宏观政策仍需加大反周期调整力度,重点是扩大有效内需。例如,为了增加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下半年可以增加特别债券的发行,重点放在短板领域和转型升级领域;继续推进减税和减费,重点降低制造企业的经营成本,促进生产和投资预期的提高,提振制造业信心;通过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有效降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融资成本;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标题:未来宏观政策仍需加大逆周期调节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