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简单,但却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城乡居民思想、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垃圾分类应该是确定的、耐心的、渐进的和持久的。还应鼓励一些中、后端分拣和处置单位向公众开放,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增强分拣的责任感。
上海率先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着中国经过近20年的试点,正式进入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法制化的时代,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然而,可喜的是,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推进。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计制度,因地制宜,避免盲目照搬。特别是,我们应该避免陷入几个误解。
避免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过多理解垃圾分类。由于中国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是基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二分法,很多人喜欢说“垃圾是错位的资源”,在他们看来,回收利用和变废为宝是垃圾分类的核心本质。然而,一些垃圾的回收甚至可能得不偿失。目前,中国已经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当然,也有资源节约和利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面临着垃圾处理的困境,希望通过垃圾分类来减少最终处理的压力。在这种考虑下,我们在将厨房垃圾和一般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放入分类垃圾箱时,应重点对其进行分类。
避免过于渴望成功。目前,中国迫切需要推动垃圾分类,尤其是在重点城市和一些东部地区。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垃圾分类是简单的,但它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城乡居民思想、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被认为是世界上垃圾分类最成功的日本,用了27年才实现了全国垃圾分类,用了近4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在垃圾分类时既要有决心又要有耐心,一步一步地长时间工作。在分类中,我们需要尽可能提高准确率。只要基本上不影响后处理,我们就可以在分类的初始阶段灵活掌握准确度,而不必大费周章将准确度提高一两个百分点。
避免将垃圾分类过程的前端、中间和后端分开。一般来说,市民处在整个垃圾分类链的最前端,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市民把它们分类。在垃圾分类试点期间,许多城市也投入了大量的分类垃圾箱,许多市民也试图根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来投入分类垃圾。然而,实际操作中的混装混运会大大降低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目前,各试点城市已按要求系统设计和配置了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和分类处理厂,并构建了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为了消除人们的不信任感,城市应该尽最大努力向人们展示中后期分类运输和处理的情况,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分类垃圾没有被混合和运输。还应鼓励一些中、后端分拣和处置单位向公众开放,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增强分拣的责任感。
避免过分强调高端设备的应用。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项社会工程,它是由普通大众每天完成的。在我看来,分类设施的基本原则是简单、实用和易于识别,因此没有必要在高端设备上花费太多的资源。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垃圾处理区看起来更加美观和高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精确测量。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高端设备已经失去了公共设施便利的基本属性,使得居民的垃圾处理过于繁琐,一些老年人因为不能掌握基本的使用技能,不得不选择扔掉。此外,有限的资源在盆景项目中被过度使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避免用过程激励取代目标激励。除了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推广外,某些激励措施也有利于更快地推广垃圾分类。激励主要包括过程激励和目标激励。目前,许多城市实施的垃圾分类奖励仍然是过程奖励,即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的奖励,甚至是个别城市对分类数量的奖励。然而,引入激励机制的真正目的是减少浪费,而不是奖励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制度设计,通过奖励社区垃圾减量化的绩效来实现垃圾减量化的目标激励,而一些通过过程激励促进垃圾分类的城市应在公众逐渐形成习惯后及时调整。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推广,以免产生误解,影响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严昌华)
编辑:张静文
标题:垃圾分类要避免走入误区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