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53字,读完约8分钟

初夏,白洋淀清澈碧绿,暖风习习,游船经过的地方波光粼粼,犹如镶嵌在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70多年前,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年谱》奠定了新中国文坛“荷花淀”派的基础。《小兵张嘎》、《雁翎队》等文学作品赋予了白洋淀浓厚的文化和传奇色彩。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然而,白洋淀并不总是那么浪漫和传奇。在过去的70年里,“华北之珠”遭受了“枯湖”和污染的威胁,演绎了人生的沧桑。现在,随着熊安新区的建立,白洋淀又重新焕发了光彩。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厚重且文化丰富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熊安新区,80%以上的水域分布在中国北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安新县。在366平方公里的水域中,散布着143个湖泊和3700条纵横交错的海沟,是华北“空调谐器”的晴雨表,被称为“华北之肾”。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春天来了,花蕾吐吐美丽,湖水碧绿;每年夏天,蒲鲁河红,滨柳如烟;金秋时节,芦苇飞舞,稻子芬芳;隆冬时节,湖面如冰如玉,开阔无边。

古往今来,学者们在白洋淀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中国当代诗人北岛曾经这样写道:“空白洋淀的浩瀚似乎在表现时间的流动——季节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色彩。”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白洋淀是鸟的王国,鱼的天堂和各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湖中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如鱼、虾、蟹、贝、莲、藕等。

白洋淀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皇帝们游览和英雄辈出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曾46次造访白洋淀水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美丽的历史故事。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望着白色的水,远离树帆。整平的波浪不动,翡翠的颜色充满了湖泊。”这是康熙的诗《白洋淀》。

白洋淀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著名的炎陵队谱写了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英雄赞歌,炎陵队抵抗外来侵略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等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白洋淀民俗文化简单,水乡渔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浓厚的北方水乡特色。钓鱼的渔夫和编织的女人寿命很长。芦苇箔和芦苇垫的产量一度占全国的50%,并出口到海外。这可以从孙犁1945年写的短篇小说《莲花湖》中看出: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白洋淀有多少芦苇?我不知道。每年有多少芦苇长出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年芦苇飞黄叶的时候,全湖的芦苇都会被收割堆积起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芦苇的长城。”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白洋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三十年前,1989年,安新县开始依托白洋淀发展旅游业。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服务水平低,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档次不高,旅游业不温不火。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进入“千年”以来,安新县依托白洋淀优势,以旅游业为县域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白洋淀旅游业取得发展。

2007年5月8日,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次年5月,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32条奥运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熊安新区建立后,白洋淀旅游热愈演愈烈。2018年,白洋淀景区接待游客270.9万人次。

白洋淀的变迁

“九水之上,藏风聚气;在通海的天津下面,海浪很远。白洋淀是大庆水系重要的调水枢纽,也是海河流域重要的蓄滞洪区。承担上游3.12万平方公里的排洪任务,肩负着减缓洪水、延缓排洪、保障京津、华北油田、京九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及周边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民国《新安志》序中说:“太行东倾,恒山起伏,山涧之水涓涓入海。济川顺着陆地流入大海,流经九溪,错路口是白洋淀。宽而宽达数十英里,港口呈发散状,永不干涸……”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洋淀被列为蓄滞洪区。当时,当白洋淀水位达到10.5米(大沽河高程,下同)时,蓄水量达到10.38亿立方米。

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白洋淀出现了四个“枯水湖”:1965年12月至1966年7月;1972年10月至1973年6月;1976年1月-1976年7月;1983年7月至1988年7月。

白洋淀连续五年干涸,给当地水乡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瞿区的村民回忆说:“那时,汽车可以在湖底行驶。”

改革开放后,白洋淀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淀中村人口急剧增加,人工养殖四处蔓延,各种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白洋淀是一个平原“浅碟”湖,其自身的蓄水能力有限。多年来,白洋淀上游已建成143座大中型水库。疏浚河道时,上游水已基本被拦截。另外,随着湖区内及周边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白洋淀的入水量逐渐减少,这也是白洋淀经常叫“渴”的原因。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20世纪90年代后,当白洋淀不到6.50米时,当地政府开始补充水解渴。

据雄安新区安新县农业和农村局称,为了确保白洋淀不干涸,保护白洋淀的生态安全,从1996年到2016年实施了35项生态补水措施。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实施西大洋-王快水库互联工程和南水北调总干渠补水,总进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

2019年2月1日,随着河北省熊安新区白洋淀泵站的三台水泵相继启动,黄河水一路向北,流经河南省和河北省的23个县(市、区),经过482公里不间断运行,最终进入白洋淀。供水持续了28天。这是雄安新区建成后的第一个永久性水利工程,也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的重要稳定水源。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从3月1日至7月10日,河北省保定市利用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吉庄水库和王龙水库向白洋淀和几条主要河流提供生态用水,预计总供水量为1.7亿立方米。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华北之珠”再次出现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中强调,要建设熊安新区,必须对白洋淀进行修复和保护。

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关系到熊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在熊安新区建立之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许表示,熊安新区的开发建设应以保护和恢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以改善华北平原整体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白洋淀流域生态恢复为重点工程同步进行。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熊安新区建立后,由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依据《河北省熊安新区规划纲要》,依据法律法规深化研究,形成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2018-2035)》。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本规划从流域管理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水量、水质和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的水质和生态恢复目标为出发点,通过补水、治污、清淤和搬迁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恢复白洋淀的“华北之肾”功能,让“华北之珠”再次闪亮。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2018年,雄安新区清理了白洋淀河堤沟741个养殖点,养殖面积9.1万亩;对两公里以内的11395个入河入湖排污口进行排查整治。

熊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曹海波表示,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白洋淀的水质越来越好。目前,白洋淀78%的水质已达到四类以上,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2018-2035)》,考虑到湖泊面积约360平方公里,白洋淀正常水位为6.5-7.0米,2022年前生态需水量确定为每年3-4亿立方米;从长期需求和分配来看,2022年后,随着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逐步实现,生态需水量确定为每年3亿立方米。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未来,熊安新区将嵌入生态空,蓝绿色空的比例稳定在70%,其中“蓝”指水面,“绿”指森林。届时,新区将展示“森林环湖的华北水乡,城市与绿色交融的中国图景”。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会有九条小溪的水,这可比得上蓝色的波浮船;十里外,苏娣的灵魂梦想。”这副对联不仅是对白洋淀风光的描绘,也是对熊安未来生活的憧憬。(曹高伯)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编者:纪爱玲

标题: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