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7字,读完约8分钟
根据央行数据,2019年前5个月新增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9%,比2018年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其中,五大银行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79%,比2018年全年低0.65个百分点,降幅很大。
数据还显示,承担或减少信贷相关费用相当于将其他融资成本降低0.5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以上,“降低成本”的效果明显。
融资难是今年最受关注的金融话题之一。今年年中刚刚发布的一些数据显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前5个月,新增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9%,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其中,五大银行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79%,比2018年全年低0.65个百分点,降幅很大。
数据还显示,承担或减少信贷相关费用相当于将其他融资成本降低0.5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以上,“降低成本”的效果明显。
此外,《金融时报》记者还从多家银行机构了解到,通过一系列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措施,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产品创新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金融服务和企业需求更加“共同产生”
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今年以来,这些银行通过不断提高金融供给,不断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努力实现资金的精准滴灌和渗透,确保资金供给匹配和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实力弱、生命周期短、市场淘汰率高,是银行“不愿放贷”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小微企业“质量差”的特点,许多银行积极行动,继续创新,通过技术赋权和模式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高效服务。
以光大银行为例,在与众多涉农中小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银行发现有大量粮食经销商聚集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电子销售线上。每当国家粮食中心有廉价的旧粮出售时,许多中小型粮食企业往往因为手头资金短缺而错过最佳收购机会。然而,这些小微企业由于资质不理想,很难得到银行机构的融资支持。针对融资的“痛点”,光大银行为广大粮食经销商量身定制了一款全行融资产品——“阳光电子粮贷”。
“阳光电子粮贷”可以为全国粮食交易中心的3万多个会员单位服务。该产品实现了授信审批和贷款发放的系统自动化,将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周期从3天缩短到10分钟。由于项目风险可控,小微企业贷款申请率超过90%。与此同时,由项目的低缺陷产生的风险和回报被转移。与一般普惠金融客户相比,项目平均利率下降约0.7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另一个例子是邮政储蓄银行,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围绕“政府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和“平台互联网金融”三个方面,推出了具有多种应用场景的在线产品“小微易贷”,主要为“小而美”的企业客户提供信用贷款,流程简单,贷款快捷。
"银行卖丝绸,企业穿布."长期以来,银行服务和产品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是融资难的突出表现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自去年以来,许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的研究力度,加大了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创新投入,使其在信贷条件、贷款审批流程和还款方式等方面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帮助更多小微企业进入银行融资的“大门”。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多方共同努力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融资难”仍然是许多企业无法克服的障碍。因此,对于许多银行机构来说,仍有必要从未来的制度机制中梳理出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和“障碍”,并通过产品创新、流程再造和服务改进来改善其业务,使金融服务更加“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将“拒绝贷款和害怕贷款”改为“愿意贷款和敢于贷款”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小额信贷都具有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效率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许多基层组织和员工不愿意向小微企业贷款。
《金融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今年以来,银行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敢贷、肯贷、能贷”的考核激励机制,在提高不良容忍度的同时,有效推进了尽职豁免和容错纠错机制,从根本上打消了基层机构和员工发展小额信贷的顾虑。
近几年来,由于实体经济的巨大转型压力,企业贷款违约增加,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评估标准日益严格,贷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如果出现不良贷款,销售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和管理人员将受到严厉处罚。因此,出于安全考虑,企业人员自然会提高贷款门槛,许多小微企业被拒之融资门外。
机制建设是弘扬“敢借、肯借”文化的基本保证。围绕制度建设,今年以来,许多银行实施了尽职调查豁免机制,实现“敢贷”,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肯贷”。
以招商银行为例,解决了客户经理在服务小微企业时“不愿放贷”和“怕放贷”的心理。本行设定小额贷款不良容忍度目标,在容忍度范围内的,视为符合经营机构相应业务品种的容忍度,可免除管理责任。根据我行规定,如果信贷相关岗位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履行了相应的岗位职责,且未发生道德风险、内外部案件和重大违规行为,则视为尽职尽责,不良贷款责任免除。
尽职调查豁免制度在小微企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浙商银行披露,在2016年至2018年的1291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责任审查中,本行免除责任的有83项,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责任审查总数的6.43%;减少了143起问责案件,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责任审查总数的11.08%。
在考核激励方面,招商银行规定,2019年全行发放的新增普惠小额贷款将在贷款期限内以净利息收入和考核利润进行补贴,同时提高分行小微业务发展的考核分数和权重,并在年度行荣誉奖中设立普惠金融特别奖。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敢贷、肯贷”的激励约束机制框架已经建立。下一步,在具体操作方面,本行将进一步明确信贷业务的责任边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优化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持续探索的长效机制。
利用科技手段打破信息不对称
过去,商业银行害怕贷款给小微企业。根本原因之一是难以控制小微客户的风险识别。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科技对风险控制技术的赋权,提高了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估计的准确性,有效提升了基层机构拓展小微业务的信心。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许多银行继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生物识别等金融技术手段,探索大规模客户获取、精确人像、自动审批、智能风险控制和综合服务等普惠金融新模式。
例如,为了解决识别微小风险的问题,招商银行引入了大量的内部和外部数据,包括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业务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和其他信用信息。同时,在数据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评分模型、决策引擎策略等量化分析工具,建立了数据驱动的小微贷款风险管理系统。
“建行了解你”的应用,是利用金融科技力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成功实践。建行加强小微企业内部数据和外部公共信息的互联整合,在全行不同渠道和部门开辟数据壁垒,实现小微企业和企业主信息的系统整合。同时,广泛联系税收、工商等外部公共信息,借助大数据准确分析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建立小微企业融资“肯定列表”,有效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促进批量精准客户获取。通过丰富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数据处理,建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未来,在大数据分析、生物认证等科技手段的支持下,我行将大幅减少小微企业客户信息采集、调查和验证的人工投入,全面提升风险控制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标题:降成本见实效:“融资”不再是迈不过的坎儿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