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山村的“变形”

新华社记者王俊义

8月,在北京夏季高温消散之前,天安门广场以西120公里的房山区普瓦乡东村已经是初秋时节。

在蓝天白云下,所有的眼睛都是绿色的。美丽的风景赢得了“白云深处的绿色氧吧”的美誉。

“早上和晚上山里都很凉爽,所以出门的时候记得穿上厚衣服……”当普通村民遇到山里的外人时,他们总是被告知几句话。

很难想象今天这个“卖风景”和“卖空煤气”的美丽山村,曾经是一个“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一片漆黑”的景象。

“过去,村民们主要靠挖煤为生。在煤矿工作是“四块石头加一块肉”,这很危险。”今年74岁的隗永红曾是普瓦乡东村党支部书记。老人回忆说,煤曾经是这个村子的支柱产业。在全盛时期,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煤矿,村子里到处都是卡车。

山村“变形”记

2005年,普瓦乡被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为响应北京市环境治理和转型发展的号召,东村的所有煤矿于同年关闭。

“关闭煤矿,每个人都没有收入来源。你不能让村民挨饿受冻。”奎永红下定决心要带领大家找到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饲养狐狸和蜗牛,种植草莓和板蓝根……我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方法,但不幸的是没有一个成功。

两个村委会的团队到处参观学习,受到河北承德大棚种植和民俗旅游先进经验的启发。

“开煤矿就是靠山吃山。如果你关闭了一个煤矿,你就得靠山来吃山!”当时两委最年轻的干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孙建议,借鉴承德的经验,根据山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发展冷季作物,建设采摘园。

山村“变形”记

确定了方向后,两个村委会的干部和村民们齐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东村在林下建起了一个集采摘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高海拔食用菌基地。目前,它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山村“变形”记

在东村华泰风景区海拔1200米的300亩油松和落叶松林地内,整齐地排列着109个塑料大棚。在82,000根棒子上,杏鲍菇、杏鲍菇、灵芝等17种食用菌蓬勃发展。

山村“变形”记

孙算了一下:目前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75万元,带动35个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6万元。

“依山吃山”的新概念不仅让普通人的钱包鼓了起来,也改变了昔日灰色山村的面貌。

近年来,东村生态小流域治理、矿山恢复和荒山造林工程逐步启动。根据房山区提供的数据,东村目前植被覆盖率为94%,负氧离子为5000个/cm3。“深山氧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

山村“变形”记

东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引进社会资本,5500米山脊观光走廊和21个保健木屋相继建成。如今,东村每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综合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

东村的实践是近年来北京牢固确立并实施的“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北京把保护绿水青山作为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发展态势良好。

山村“变形”记

"现在老百姓真的明白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正在食用菌基地忙碌的村民郭秀云笑着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雷丽娜

标题:山村“变形”记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2461.html